Quantcast
Channel: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Viewing all 18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歐洲東方快車的卖点是最好的餐饮

$
0
0
 

過去的24個月,我在歐洲的時間可能達20個月:我正在力行我的倒數哲學,務必在息勞之前走遍我一生的旅遊心願:完成未完成的旅程,好的地方舊地重遊,而這些地方多半在歐洲。其實我可說什麼都看得差不多了,可是仍然不怕奔波而其樂無窮。每年坐不同的郵輪六、七次也不以為苦,而且什麼公司的船 (除了 RCI 和荷美外) 我都喜歡。在這樣的大前題下,我剛在5月6日在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登上著名的東方快車 (Venice-Simplon Orient Express),到威尼斯去 (當年所謂東方,英國人說的只是伊斯坦堡)。

坐這程火車,簡稱VSOE ,其實是我讀中學時就開始的宿願。那時看了Agatha Christie的小說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想試試,小說令我難忘的不是 ‘誰是兇手’,是克莉斯蒂描繪車上氣氛的生花妙筆,把傳統英式上流社會的場面寫得栩栩如生。到今天這傳統仍然持續,比方說,吃晚餐的最低衣著標準是穿西裝結領帶,午、晚餐的訂座,由穿 ‘古裝’的Maitre d’ 親自到每一個客艙個別take order。可以這樣說,它的規矩超越了任何5星郵輪。後話是我發現大多數男賓都自發地穿晚禮服入席,其Black-tie的實際穿著率超過坐銀海郵輪…而我要同情那些紳士們自願帶著禮服,在狹窄的車艙裡穿戴,只是為了吃僅有的一頓晚餐。有人說這規矩已不合今天喜歡casual的時宜,可是肯定也有人喜歡重拾過去的光華:對不少前輩來說,那個時代才是嘆世界的黃金時代,重溫 (或年輕一代嘗試現在體驗)古人怎樣嘆世界,是學習高級嘆世界重要的一課。

我在5月6日星期天的早上抵達火車站,2號月台有VSOE特設的Check-in及休息室,咖啡茶水和熱毛巾奉客。這個 ‘植車’的過程非常重要,乘客的大件行李要寄艙,在威尼斯車站取回。能帶上車的只有像帶上飛機的手提行李和一個Garment Bag。

從倫敦到威尼斯只需飛2小時,坐VSOE要用16小時,比坐最快的火車要慢。但 ‘慢’ 其實才是賣點,也是 ‘嘆世界的正確速度’。現在外國倡導高質素的slow food,在北京他們也叫我 ‘慢點’ 以示關心和客氣。這不奇怪,坐VSOE,火車本身才是目的地,一如坐五星郵輪,否則到威尼斯還不容易?坐VSOE也一如坐船,基本上是包辦安排的Package,包第一天的早餐、下午茶、晚餐,次日的早餐、午餐,及抵埗前的下午茶。這個行程其實要換車三次:英國車,海峽隧道豪華巴士,和法國的臥鋪車。三輪換乘的過程雖勞頓但都非常有趣。每次轉換都有人來幫忙:VSOE的服務關鍵是不惜用過多的服務員接待乘客。當然得享這樣的服務也必須 ‘代價’。

在英國乘 British Pullman客車到 Folkstone行車約一小時半。在穿著制服的侍應的接待下,進入超級豪華的車廂。我敢認見多識廣,也對車廂裝潢的豪華耳目一新。事實上這車廂的豪華超過後來主要乘坐的法國臥鋪車。英法車廂都是二、三十年代的真古董,給 ‘痛苦地’ (painstakingly)重裝到全新的水平。英國車所有椅子都是很大的活動Arm Chair,開車後馬上由全英班的侍應serve早午餐 (brunch):先來一杯香檳Bellini,主菜的炒蛋和三文魚送上後侍應奉上魚子醬,使我有了魚子醬作早餐的新經驗。車廂裡甚至有四人包房的豪華間。你也可以叫紅酒(如2001的Pontet Canet,  118鎊)。原來也有人乘原車來回,坐車而不是到一個目的地是 the whole idea。車到Folkstone只是一時40分, ‘太快’ 了。有銅樂隊在車站接車,無所不用其極。

到 Folkstone是一項 ‘過渡安排’,從英國渡海到法國的Calais港,交通工具是裝潢特別的豪華大巴,有餐桌的。這個過程直到在法國登車,用了三小時,應是低潮,可是這也是我第一次坐 Le Shuttle 載車的火車,渡過英法海峽。巨大的旅遊巴駛進特別的火車卡裡,長長的超大火車廂像鐵皮屋,約有兩層樓高。車子駛進火車,我們給 ‘三重包裝’ 在海底約花大約45分鐘便到Calais,其實不少時間都只是浪費在等火車班次中。在隧道裡有飲品的供應。

大巴從隧道火車站到東方快車用的另一個火車站,車站裡早有工作人員列隊恭候。每一車廂都有一個Steward,車務員,男性的,負責接過行李送客進艙房。乘客都爭著和車務員拍照 (但坐飛機 ‘偶’ 見漂亮的空姐,即使坐頭等她也不和我合照,我想抗議)。直到威尼斯,這名服務員負責客人的起居,酒水,開床,送早餐和下午茶。我非常佩服服務員能在早餐前的五分鐘內把晚上的臥室變回乾乾淨淨的私用起居坐卡。

要說的是儘管期望過高,這獨立的個人空間其實很小,也許只有一張Queen Bed般大,有可以關起來的洗手盤但沒有洗手間,儘管聽說星馬泰的東方快車有Private Facilities,只是後者缺乏阿爾卑斯山的大風景。這就是一個Double Cabin了,儘管你可以買兩間艙做一個套房。在車上渡蜜月也得分床睡上下鋪。到底這只是火車的艙,其實面積已要比即使是A380的長途頭等機位為大了。不過,車廂裝潢講究,用盡全部每一吋的空間,牆上的木板打磨得發亮,像鋼琴的木。因為都是近百年的車廂的設計,學習怎樣使用當年簡單的機械設備非常有趣,讓本前輩想起我年輕的時代。

歐洲東方快車的卖点是最好的餐饮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其實VSOE的精華,在於它的餐飲和服務的高水平。我的管房是一個幾乎能預知我的需求的男子漢,餐廳的侍應都懂得上每一道菜時適當的作介紹,經理也一定來問好。這次的火車一共有16卡車,每車只有9間房,另有三卡餐車,一卡酒吧,兩卡 ‘服務’ 卡(員工宿舍和托運行李),只招待不到200個客人。餐廳說是分頭尾圍吃,其實不是座位不夠(郵輪的情況),而是每道菜都不是預制的(大郵輪的菜都先做半熟,再由電腦控制加熱),東方快車和銀海郵輪的菜都是現做的。VSOE的餐非常講究,晚餐4道菜,用料不惜工本。那天頭道的魚柳,便配以黑松菌,切碎煎香撒在魚柳上,有創見而好吃。午餐是三道菜,午餐和晚餐的主菜,都可說是三道小份的菜一起上。那天晚餐的主菜,其中一道是把用於Osso Bucco的骨切段,內裡放進牛的 ‘面珠肉’,和骨髓一起炮制。說到這裡,相信真的食家也不用試食,就知道這是精緻講究的菜肴,也許比5星船的餐也更講究?沒有任何郵輪會給客人免費早餐吃魚子醬?不過,你也可以在晚餐點一份Beluga,那就承惠290歐元!酒水有點貴,啤酒礦泉水都是12歐元。晚餐前後酒吧擠滿人,因為就是在餐廳與酒吧,大家盛裝出席,才像當年克莉斯蒂寫的Orient Express的氣氛。你不一定喜歡這種英國貴族式的排場,但還是值得體驗的。


兼有天时地利才能出名酿

$
0
0
 

 

酒这种一千几百年以来一直令我们 ‘陶醉’的东西至今更大行其道。只不过当年李太白推崇的杯中物,我们已贬称之 ‘土炮’了。  

 

尽管香港人和国内人也很喜欢拔兰地,甚至以之加七喜佐餐,可是洋人所说的Wine,和拔兰地这样的烈酒(Spirits/Liquor,是两种 ‘截然不同的东西’。

 

西人说的Wine这个字单指葡萄酒而言,不指烈酒。要研究餐酒,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尽管对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葡萄酒平平无奇。

 

餐酒最引人入胜之处,首先是因为它其实分为极多的种类与品级。除了名酒那种难以形容的复杂芬香,确足引人入胜之外(我相信即使从来不饮酒的朋友,也能尝出比方说一瓶82年的Ch?teau Margaux确是味道 ‘不同’),就算即使拿不同类的两种普通table wine当场作AB比较,也能令门外汉觉得 ‘确有分别’。

 

一种物品要是千篇一律,或平平无奇,便不会引人入胜。餐酒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当代刘伶为之着迷,主要正是因为它有那么多不同的品种,而且餐酒在瓶里仍会继续成长,需要主人的呵护,于是更高深莫测,成一门享受的学问。

 

基本上,餐酒本来都是葡萄汁。葡萄汁经天然发酵,便含有适量的酒精成份(酒精不是加进去的),于是就成为葡萄酒了。

 

餐酒所含的酒精量,通常都在百分之十一与十三之间,总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四。

 

不谈如何酿酒,但酒这种东西,其实竟是可以天然自酿而成的。倘若你把大量的生果,放在一个高窄的容器里,便会发生酿酒的化学作用。很简单,上层生果的重量,会对下层的生果产生压榨作用,榨出果汁;而生果本身所含的糖分,就会促成发酵,变成酒精了。

 

在外国,连最古板的英国人,也喜欢自己酿酒,说穿了原来 ‘酿酒’其实简单得很。当然,要酿出  ‘好’酒,那可完全是另一回事。

 

要控制 ‘质素’,不但要小心处理酿制过程的每一枝节,更重要的是,葡萄的质素,直接影响了酒的质素。

 

而葡萄的质素,则受产地的土质,和气候的微型变化的影响。估计市上有售的餐酒,恐怕超过三万五千种之多。这许许多多的品种,确有实质上的不同之处,质素差距可以奇远。关键就是葡萄的质素。

 

为什么La Romanée Conti的酒那么值钱呢?原来 那个酒园占地仅四英亩,能种的葡萄有限,产量自然也有限。但偏偏是那四英亩地的土壤,受上苍恩宠,能种出质素超特的葡萄,其超特之处,使到用那块小小的土壤种的葡萄所酿的红酒,即使新酒也值几万元,不但比拉菲贵得多,甚至比柏翠贵,却仍然悉数被饮家及收藏家抢购一空。

 

有人说世界最贵的土地,是在纽约曼克顿或东京银座,但肯定的是,La Romanée Conti那四亩地,要是拿出来拍卖的话,一定会更值钱。拥有此地皮,更是一项殊荣。

 

布根地那一区,叫Vosne-Romanee区,是号称 ‘黄金地带’ 的中心,名符其实。因为那里生产的  ‘区区一瓶新酿餐酒’, 价值也要比藏了许多年,才称为X.O的拔兰地还值钱﹗DRC亦即生产Romanee-Conti的酒庄,除了最高的Romanee-Conti外,顺次还生产了La Tache, Richebourg, Romanee-St-Vivant, Grand Echezeaux, 和 Echezeaux,最便宜的Echezeaux新酒大概都比X.O. 拔兰地值钱。黄金地带肯定拥有世界上最值钱的土地。

兼有天时地利才能出名酿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但是,尽管全世界著名的酒园,都占了地利,但要生产一瓶不单是高级,而且要简直是 ‘伟大’ 级数的餐酒,还得配合天时。也许我们可以说,黄金地带的布根地名酿,和波都(波尔多)的<列级名酿>,质素一定不会太差(在波都,某年的酒不够质素标准的,名酒园便不会用自己的的名字发售,而用别的名字──也许就简单的说是 ‘波尔多’低价售出,比如91年便没有Petrus)。这也就是说,即使占了 ‘地利’,酒还是不能保证是最好的。名酒园不但也会有 ‘虽好但平常’的酒推出,甚至在某些年份根本没有酒出品。这方面的关键,就是 ‘天时’。

 

天时是一个很有趣而且奇怪的现象︰原来如果你对气候的变化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即使同样在黄金地带之内,相距仅几英哩的两条村庄,长远的气候模式也会有细微的分别。我相信在上海的外滩与淮海路之间,或北京的朝阳区与东城区之间,虽然很近但微型气候有这样的分别。只是这个分别不会对我们生活的舒适度有可察觉的影响,於是对普通人也就没有值得深究的价值。

 

但对于酿酒而言,这却是十分重要的事。伟大的酒园,其实不但已得天赋的地利,也得天公眷顾,长远气候模式令人满意。不过,也许天公也有闹情绪的日子,于是,不论波尔多、布根地、巴洛沙谷,契安帝,或加利福尼亚,都有 ‘天公不造美’的年头,足以造成黄金地带也生产不出上佳质素的葡萄来。外国玩酒之人,身上一定会带备一张佳酿年份表(Vintage Chart)以备购酒时的參考,就是这个道理。但倘若名酒园已有的地利再加上天时,great wine就如此应运而生了﹗

 

要补充的只有一点:除了天时地利外,葡萄树的质素也是一个参数。树龄必须够老及因而稀产,果汁才浓。但这却与天时地利不同,是可以人为做到的,例如移植。天时和地利,那可纯是上帝的眷顾!

 一瓶真正好的酒可以很昂贵,可不是贵得没道理。至於酒竟变成 '投资项目'  给人屯积居奇而贵得太过份,那却是另一回事了。

从餐桌酒到贵族酒

$
0
0
 

 

谈到名酒的身价,很多人不禁要问,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一瓶的餐酒,除了大富之家外谁饮得起?

从餐桌酒到贵族酒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The cellars of Chateau Lafite-Rothschild 

 

在这里,我倒想说个小故事。很多年前湾仔也有一间豪华级数的餐厅,洋主人是个赏酒的专家,所以藏酒特别丰富。有一天,香港 ‘最富有的人’来吃应酬午餐,Wine Captain自当介绍好酒一瓶。饭后结账,巨富一看账单,掷单于地一怒而去。侍应不敢制止他,次日把账单寄到他的公司,结果也有人结了账。

 

这故事的启示性,是巨富绝不是付不起,也不是不愿付那笔账,而是也许他觉得餐室冲着他乱开大数。巨富的消费力,当然是以我的千万倍计,可是他肯定不懂酒,不知道一瓶红酒可以 ‘值’那么多的钱,而且可能己给他优惠价。他知道地产可炒,不知道名酒也可炒。

 

但我这穷人却知道。富不表示有生活品味。

  

翻看93年版的拙著<收藏与享受>,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

 

“看丽晶酒店法国餐厅Plume的酒牌,单是波都区的「分级」红酒,便有二十九种之多。价钱的例子,是一瓶Chateau Petrus 1970,取价五千六百四十元;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1960,取价二千三百六十元;Chateau Latour 1978,取价一千四百五十元。其它名酒,Chateau d’Yquem 1976,二千五百元;Montrachet,Marquis de Laguiche 1984,一千二百九十元。一公升半(Magnum装,约两瓶量)的La Tache,1971,取价五千九百元。这也就是说,四个人吃饭饮「好酒」,红白酒各一瓶再加一瓶Chateau d’Yquem佐甜品,倘若让Wine Captain凭良心介绍上佳年份七零年的Chateau Petrus  ( 可算可遇不可求的佳酿)那么这顿饭的酒水钱便要过万元了。这样的酒账,难怪名闻天下的某公一怒掷单。但另一方面,我相信也有懂酒的人,反而会为了餐厅有这样的名酒而特别去光顾!”

 

重录这段话,也重温了当年的酒价,有些酒像70的 Petrus,今天升值何止十倍?即使计入通胀,以上的价钱仍然太便宜了。早知如此,我们应屯积居奇赚钱。

  

但即使阁下既懂酒又有钱,名酒还不是常常可以找得到和喝得到的。外国的懂酒之人,平常饮的也不过是普通的餐酒,名酒只是留待special occasion饮用的。

 

名酒不能天天喝,价钱固然是一个因素,供应也实在缺乏(你能在市面上买得到70年的Ch. Petrus吗?)。真正赏酒的人要饮名酒,一定要有办法。这个办法,在外国是趁新酒还不是那么值钱时整箱买回来,存放几年后售出一半,赚的钱会足够打发其余半箱酒的成本而有余。

 

话说回来,这里说的 ‘成本’,只是会计数字上的成本。其实从 ‘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你还要考虑到被困资金的生财能力(很多酒园不自己存酒,主要便是因为想售出新酒,套现来生产新酿)。但是,用这个办法循环不断的买酒饮酒,也不失为非家财万贯者得赏名酒的好方法。

 

其实在我们消费力范围内的酒,也可以有相当丰富的选择。

 

例如酒的风尚之一,是第一时间享用Beaujolais新酒。每年这种最宜新鲜饮用的红酒,上市的日子是酒坛大事。新酒由飞机速递运到全球各地,目的是要香港人和法国人一样,能在同一时间开始鉴赏那一年的新酒。在那几天里,花几十块钱饮Nouveau Beaujolais,心理享受不下于饮Chambertin!其实不但布祖利新酒是那年的 ‘时装’,这种实而不华的进喉平顺、酒身轻盈、物尽其值的餐酒,即使不再nouveau(新),也是一种不错的日常酒。

法国、德国,和产酒量己高踞首席地位的意大利,都有由政府执行的官方质量控制标准。布祖利酒瓶上有Appellation Contr?lée这个字,便是说那瓶酒的质素,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

 

如果达不到这标准,便只叫「餐桌酒」(Vin de Table)。要是在Appellation和Contrólée两个字中间再加上产区的名字呢,那便表示此酒不但逹到国家的标准,而且更符合产区更高的标准。产区以村落而不以城镇为单位,规限得愈严,那瓶酒的质素便愈高,才能符合进一步的标准规格。特别出色的名酒,像<波都列级名酿>,更会注明是Grand Cru Classe,及其给评的级数。明白了法国酒的分级标准,大家看到一瓶法国酒的招纸,便会多多少少能判断它是哪一级数的酒了。

 

法国酒的Appellation Contr?lée,在德国酒来说,是Qu?lit?tswein,在意大利酒来说,则称为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德国的Qu?lit?tswein更另分严格的品级,从低至高计再分为:Qu?lit?tswein Mit Pr?dikat(高质素兼具其它质素标准);Kabinett (特蔵);Sp?tlese(迟摘葡萄精酿);Auslese(精选全熟葡萄精酿);Beerenauslese(每束精选全熟葡萄精酿);Eiswein(雪酒);及最顶级的,理论上需每粒葡萄精选的Trockenbeerenauslese。我花那么多的笔墨来谈酒的分级.主要是指出,阅读招纸(Wine Label)是一门极简单但值得学的学问。懂得它,你会对一瓶酒的估值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必就教于高明。

 

世界上的产酒国家,其实遍布全球。有趣的是,法国有Chablis,过去美国和西班牙也曾有Chablis。Chablis本来是法国布根地的一个产酒区,那里出产的浅琥珀而带点青色的干白酒,举世著名。在真正的Chablis中,根据Appellation的规矩,最好的质量叫做Chablis Grand Cru,次之是Premier Cru,否则只简称Chablis。只是世界上曾有许多叫做Chablis 的酒,根本不是Chablis。这个名词,外国酒园曾一度用来形容同类性质的白葡萄酒。这就是法国以外也一样有甚么Claret,Burgundy……等的道理。我想这种显而易见的冒名称呼方法,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可以用法国酒的准则,来鉴定其它酒的性质。我尝过澳洲的Sauternes,便有很好的印象。那是照足法国Sauternes的酿造方法酿制的甜白酒,质量不错,据说它的生产成本也相当高。我想既已说明是California Chablis,便不能说是「瞒骗」,这种称呼,反而有助于懂得读Wine Label的人知所取舍。不过,由於後来的法例规定,今天己不能把原产区以外的产品,称之为Chablis或Champagne了(以前也曾一度凡是类似的气酒都统称为 ‘香槟’ ,现在底下也这样称呼,可是不能印在酒标上) 。

 

这是后来欧盟严格就产地名称作的规定,没有再有不是产自Chablis的Chablis,不是产自Champagne的香槟,反而令很多人失去了原本很方便的分辨方法。

“名厨”的客观标准

$
0
0
 “名厨”一词常给滥用。在亚洲,名厨可以是“自封”的,但世界名厨却可不是可以自封得来的。
“名厨”的客观标准 - 黄牧 - 黄牧的乐府 MUSIC  BALLET

 Sven Elverfeld 

名厨之所以是名厨,有客观标准。像Michelin(米其林)和Gault Milleau(法国美食与餐馆指南)这两本法国的Guides,一般对食肆的评价被业内普遍尊重,便是因为他们的评级,不管评得是否有理,起码有很多“客观标准”。

 

我曾因欧亚两地居留,经常来往香港和欧洲之间多年,奔波之余倒有一大额外收获:我有机会尝试欧洲那边的顶尖级餐厅(当然是西餐)。多年的经验,使我能认识最高级的西餐厅“应当是怎样的”。要指出的一点是,顶尖餐厨也偶然会来香港客串,像巴黎的Taillevent(富有传奇色彩一直拥有米其林三星的巴黎名店)和Pierre Gagnaire(米其林三星级大厨,法国分子料理烹饪的代表)、佛罗伦斯的Enoteca Pinchorri(意大利三星餐厅)和波尔多的Cordeillan Bages(意大利名厨)一早就曾来客串。我最高兴的是,德国新一代的厨坛巨星,我的老友,多年来坐拥米其林三星的厨师Sven Elversfeld也来了 (我特别高兴的是他的首访是我间接介绍的。在北京,我也有幸应邀在他的餐厅的厨房,和米其林三星巨匠Daniel Boulud握过手。虽然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在香港人地生疏的厨房作业,效果必然要打个折扣,但仍然绝对显示出大师傅的“功架”所在。这些试菜的机会,我绝不会放过。

 

“好吃”的评价,很多人以为,很大因素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但有没有客观的标准呢?绝对绝对有!

 

比如我曾在佛罗伦萨Enoteca Pinchorri的正店与酒友们共餐,只看第一道菜便可见这间可能是“全意大利最著名的餐厅”何以有这样的声誉。

 

这道菜是鸭肝,别出心裁地以窄身小玻璃杯上桌,而以小银匙进食。妙处是鸭肝上插上六条切成细条的生苹果。除了味觉上的配合妙极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全桌那百多条苹果条,不仅刀章出色,而且肯定都是在五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切出来的,否则苹果不会仍然青葱多汁。那顿饭的每人消费连酒水——我们还叫了店内的Saccicaia(托斯卡纳的意大利酒王,中文也有译为“西施佳雅”)等——多年前消费也约达每位500欧元。但朋友中有位在香港开近十间餐厅的老板评论说“这样开餐厅做生意划不来”,是亏本生意!因为我们二十人用餐,这样的人数还要做这样的菜,厨房要动用多少人一起在那几分钟内赶工夫?后来主菜上桌,且不说“吃甚么”,光是我们的餐上桌后同一时间由“整队”侍应一起揭开银盖,已是大场面。这顿饭破了我吃西餐的最高消费纪录,比Paul Bocuse(法国国宝级名厨),Pierre Gagnaire和Tour d’Argent(巴黎银塔餐厅,开业数百年,陈年佳酿极多,为米其林餐厅)都要贵。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要做到如此一丝不苟,人力物力匪夷所思,更不要说这餐厅豪华“硬件”的成本了。

 

上述的一例,是评食“绝对有客观标准”的证明。我们“手无寸铁”而以笔评食,妄自月旦名厨之余,最低限度的条件是要懂得这些客观标准,不可以单凭个人口味说好吃或不好吃,便白纸黑字下结论。但不客气的说,有多少写食评的人有这些智识?写食评不可以单凭你的心情或囗味,没有专业认识的胡说八道。

 

Michelin和Gault  Milleau这两本法国的食评圣经,对食肆的评价算得到业内的普遍尊重,便是因为他们的评级,有很多“客观标准”。而可靠的评级,主要是这些客观准则,而非评食者的口味。

 

我吃过很多米其林星级西餐厅(我强调“西”字),结论是评级“可靠”,即使“一星”也多半会有佳作。在米其林指南里,一粒星已是“很多”了。许多“自封最佳”的西餐厅包括Jean Georges(纽约曼哈顿的著名餐厅),不但没有给评星,甚至没有给列名的资格。


“名厨”的客观标准 - 黄牧 - 黄牧的乐府 MUSIC  BALLET

Robuchon

 当今的“食坛教父”一定是Paul Bocuse了!到他的餐厅吃饭,可以说是“老饕必上的一课”。看场面、看用具的讲究,和看服务的无懈可击,已值回餐价,幸亏他开在“里昂的近郊”(Collonges-au-Mont-d’Or),所以收费比Enoteca Pinchorr合理得多。上次去光顾,里面挤满黄面孔,大概是日本人来“朝圣”。不好的是要在这些地方吃饭必须一两个月前预订。

 

那几年我大约每年和老友们搞一次豪华Wine Tour(红酒之旅),最大的目标对我来说竟不在酒,而在吃——尽管我们曾到DRC(“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的缩写,著名酒庄,位于法国勃艮第金丘产区的Vosne-Romanee村,全村仅有500余名居民,却有大小16个葡萄园,其中的7个特级葡萄园,DRC酒庄均有份)和Petrus(柏图斯庄,名列波尔多八大酒庄之一,哈哈,除了Ausone外我一一访过)试酒。好酒你在国内饮得到,名餐厅我们吃不到。

 

最“难忘”的餐厅不易选,但综合一切客观因素后,我个人的首选是Reim(法国兰斯,香槟之都)的Boyer。而Gerard Boyer(法国烹饪界泰斗)则是当年我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厨师(曾在伦敦与Steven Spurrier共进午餐——享誉世界的品酒大师谈起,他也这样说,我那次的酒旅聘他带团)。要光顾大师必须在他的酒店(Boyer Les Crayeres,既是餐厅,同时也是有19间客房的古堡酒店)住一晚,而那要在数月前预订(注意:他们周一休息)。那里的餐绝对难忘,酒店也极豪华,幸亏“不在巴黎”及有香槟名厂的赞助,消费还算贵得合理。不过大师己退休了。

 

在勃艮第酒乡的三星餐厅还有几家(而波尔多一间都没有)。在Chablis区的Michel Lorain(法国米其林三星名厨)也绝对值得,甚至“必须”光顾。上次去吃,他的一道“海胆鹌鹑蛋”令我“叹为食止”。原只海胆热而不熟,里面加入生鹌鹑蛋,调味妙绝,这是厨师的创作。而Georges Blanc(法国米其林三星著名主厨)的“G-7鸡”之得名,是因为这是当年G7(Group of 7,七大工业国)在里昂开会时他给他们设计的菜色。那道“白汁”看似平平,其实Truffle(松露)香味迫人,用料讲究。Blanc的style比较rustic(有点乡土风味),不像别的厨师般卖弄。他的菜看似平易,其实不简单。

 

香港文华酒店曾有特别多名厨来客串,包括大师级的Pierre Gagnaire。他的菜工序的复杂,无以伦比。现在则轮到丽思卡尔顿喜欢聘名厨去客串。我于是想,尽管口味因人而异,你不一定喜欢某大师的调味,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还是有很多客观准则的。味道则纯是主观的,反而不能作准了!

MY TripAdvisor Contributions Oct 2013

$
0
0
TE>MY TripAdvisor Contributions  Oct 2013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TE>

“Historical Hotel with Excellent Service”

On this 4th visit to Moscow I deliberately try the famous Baltschug Kempinski, having tried the Park Hyatt and Ritz Carlton. This hotel is located just across a bridge from Red Square and many rooms have Kremlin view though not mine this time. But I have chosen to be in one of their newly refurbished rooms (highly recommended), and I like the charming homely style of paneled walls and classical furniture, combined with ultra modern facilities, and good that the room and bath are very brightly lit and free internet is fast so that I can do some work on my computer. The breakfast is excellent with high quality rare items such as pancake with red caviar, and several kinds of marinated local fish. I also like the German way of bed-making in that the king bed is made up with two single duvets for comfort. Service at breakfast is excellent and house-keeping is of highest standard.

Room Tip: Do ask for newly refurbished rooms as I did and thus I enjoyed my stay. I think the refurbishment is... 

“Innovative Cuisine”

5 of 5 stars Reviewed October 12, 2013 NEW 

Shang Palace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est of Hong Kong Chinese restaurants by local gourmets. It has 2 Michelin stars since Michelin started to award stars to Hong Kong restaurants and my recent visit after a lapse of time revives good memories. The current chef is new to me and it was a pleasure to taste his new dishes. Steamed scallop paste filled with sea urchin is one dish that combines innovation with taste. Braised pumpkin cream with bird's nest and Alaskan crab meat served in a mini pumpkin is a feast to the eye as well as to my taste buds.

The restaurant is luxuriously decorated in old style grandeu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of red and gold and here one experiences an atmosphere that I can call it palatial. Service is good and all these elements combine to create an unusual dining experience. Prices are high but certainly not unreasonable for such quality.

Visited October 20135 of 5 stars  Value

 “Best value stay in Hong Kong”

5 of 5 stars Reviewed October 8, 2013 NEW 

I travel to Hong Kong every other month so I know Hong Kong hotels which can be expensive. I use luxury accommodations when on business but good valued hotels in transit. The best of the latter category is the Eaton in Kowloon. I am still in this hotel in its newly renovation room 1502 and it was so good particularly I paid only the Expedia price that it prompts me to write even before checking out. The room is better than many 5 stars (I mean THIS room) and even the average rooms are good at its value. This new room is large and nicely decorated and there is minibar, TV, even bedside control penal, separate bath and shower, nice desk, free internet...everything I need. It is good to check in as a Langham 1865 member to be upgraded as available and they even allow a late check out at 6pm! The reception hospitality is as a 5 star, or better than many 5-star! The best value of hotel I had for a long time (and to think that I travel almost full time, maybe 150 hotel nights a year). Most highly recommended. Please note that this review is based on the NEW rooms though the old rooms are also adequate and good valued.

Room Tip: Ask for newly renovated rooms....though I think they are renovating the whole hotel.

 “New Italian Chef for Hong Kong”

5 of 5 stars Reviewed September 6, 2013 

Recently I had a very good meal at Tosca, the Italian restaurant of the Ritz Carlton Hong Kong.

They have just hired a new chef, Pino Vavarra who have been cooking in Michelin 2* restaurants in Europe before coming to Hong Kong. His dishes I found sophisticated with a touch of French haute cuisine delicacy, and this is not unexpected as I heard that chef Pino worked for Raymond Blanc in the UK for quite a few years. One dish t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Risotto with saffron and Burrata cheese, potato layer, langoustine and mussels. Very delicate seafood dish indeed. A Mediterranean tuna dish with white eggplant puree, potato soufflé and caper sauce is innovative, with a tuna pate minced from fresh tuna. The restaurant is on a level high up on 101 floor, with stunning bird's eye view of Hong Kong harbor, and service is impeccable. Good for both food and view.

“Busy as ever but declining”

3 of 5 stars Reviewed October 4, 2013 

Made in China was one of my most frequented favorite restaurants of Beijing and I am their Gourmet Club member, but a recent visit was not a good experience. Service was rough if not even rude by 5* standard, and food in general is also only so and so. Prices has mounted since my earlier patronage by 50% and some charges are unacceptable such as RMB50 (about USD8) for very thin tea for one, and a soft drink costs as much. Can have far better tea at China World's Summer Palace for half the price. This is no better than "service tea" normally free at ordinary restaurants. The sitting with view of various open kitchens was a novelty when it opened many years ago, but after initial interest subsided a lady guest of mine complained that cooking smell gets into her hair that she had to do a complete hair set after one lunch, which should be a valid comment although this didn't bother me. The atmosphere some like is street market type. However the duck is still good and better than Da Dong in my opinion. Recommended dish would be the Duck Foie Gras served with Chinese bread (though the foie gras is "made in China" a la francaise. I used to visit many times a year as I live in BJ, but now it deserves no more than once a year when I have foreign visitors. Sad because I used to be a supporter.

Rare Offer: Cognac by Lafite-Rothschild

$
0
0
Rare Offer: Cognac by Lafite-Rothschild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IT IS A CURIOSITY: I DIDN'T BUY  拉菲的干邑?我知道有这样的产品,只是奇怪,我也不买,绝对不值

阳澄湖,杭州

$
0
0
 

作为蟹痴,我一直觉得始终要到阳澄湖这样的 ‘名胜’ 去观光一次。这其实甚至不是为了吃蟹,我深明出处不如聚处之理,也知道在香港买好蟹不但较容易买到而且也可能较便宜,不过,阳澄湖还是要去看看的,我之所以迟迟未成行,是因为那里过去没有足以享受几天的高级酒店。但现在有了:酒店的超级名牌之一,Fairmont在此刚开了国内的第一间店。

 

话说费尔蒙酒店忽然在海外大事扩展,北京上海都要开店,其中在上海他们租用的店址,竟是地标级的和平饭店。他们除了早就拥有像伦敦的Savoy这样的超级酒店外,最近也收购了新加坡的Raffles酒店集团。阳澄湖有了这间新酒店,旅游地位大增,也促成了我这次进行了 ‘早就应来’ 的阳澄湖的蟹之旅。

 

从上海坐火车到昆山,快车只是半小时车程,在火车站打的到建在湖畔的费尔蒙酒店只花二十分钟罢?安顿下来,马上找来了住在常熟的蔡总,由当地人兼蟹痴的她驱车带路同游,方便得多了。

 

我们到湖畔吃素闻其名的船餐,听来一直以为泛舟湖上吃,却发现那里的船,其实只是建在湖畔的水泥建筑,和太湖的一样,其实不是什么船。这些船全是蟹庄,后面就是蟹场。螃蟹养在吊在水里的笼子里,随选随吃。约6至7两的大蟹也有,据说是 ‘给领导们吃的’ ,买回家吃售价每只老友价100元,也算合理。在餐厅吃当然贵些,要知道这是旅游区兼旺季,我们坐包间午饭也有人来献歌。到阳澄湖其实是一种旅游活动,多于是美食活动。每逢蟹季周末,费尔蒙酒店客满,来的都是上海的识叹大款。但我们大可选择在周日过来,酒店较清静,房价也许还有折扣,叹世界是一样的!

 

Fairmont之名,我这个加拿大的前居民自然久仰,像Four Seasons。阳澄湖这间国内第一间Fairmont,坐拥湖畔美景,此区是经过精心规划的高端旅游区,不在乱糟糟的蟹船区。从客房的露台眺望,湖心远处也可见一列蟹排(像提醒我们这是阳澄湖),清静优雅。费尔蒙酒店的一带全是高档别墅,是新开发的高级住宅区。酒店的业主其实是昆山市当局,他们觉得堂堂阳澄湖应有国际顶尖酒店坐镇才对,这点我同意。

 

可是在吃船餐那边的湖畔,我想应有超过五十艘两层高的 ‘船 ‘,环绕着一个大广场,场面够大的,这也是此地主要的商业活动。最接近阳澄湖的小镇叫做巴城,这里有一条很有观光价值的 ‘巴城老街’ ,小桥流水畔着古建筑,值得一游。其实著名的古镇周庄也在附近。费尔蒙酒店是游苏州水乡古镇的最佳据点。

 

客人们来到这间有着很大的湖畔园地,占地达43000平米的酒店,自然以渡假人客为主。周末客大都是上海苏州懂叹世界的一族,可是在非周末,也十分适宜做大型活动或Incentive客的生意,听说名表论坛诸公就刚来过,真识叹!难怪费尔蒙以此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间酒店了。既是颇富裕的昆山区最好的酒店,坐拥阳澄湖之胜,肯定是生意经。说实话,要请领导们(大陆对官的泛称)吃蟹,也当然是在大酒店的豪装包房吃舒适多了,蟹船的包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里的主餐厅,做的主要是粤菜:广东式而不是香港式的高级粤菜,很不错。西餐厅吃早餐,有粥有面,也吃得满意。我来时酒店刚开不久,spa尚未开,这应是极适当的Spa Resort。Spa是今天大酒店的摇钱树。

 

酒店大堂豪华宽敞,大理石地板光亮如镜,有一个舒适的大堂酒吧。设计师是日本名师KKS建筑事务所,公共地方和客房的设色都走清淡的浅色路线,我喜欢新式的半开放的浴室和衣帽间的设计。

 

我的客房约45平米,算是很大的客房了,家庭式的温馨令我觉得极舒适。既是崭新的酒店,自有设计新猷,这里的客房,关门时能自动关灯及关窗帘,进门自动亮灯及拉帘,是智能式的自动化设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有此设备的酒店。这个智能控制系统是美国的INNControl II,我也开了眼界。客房都有很大的露台。

 

阳澄湖是昆山市的近郊,于是往昆山一游。从昆山的大街看,这显然也是个富裕的城市,地产单位售价也许高于成都。我也游了杭州及重访了上海。杭州钱塘江畔建了新区,大有可能是将来的市中心,Park Hyatt和InterContinental都要在此开店。此地的地产,市价己达上海较高的水平,每平方米三万元。杭州不愧是中国首席旅游城市,我觉得杭州和对手成都始终相似,不同的是杭州是富人退休的天堂,穷人则去成都罢。不过,两地天气相近,都是潮湿的天气,不适合我。这次到杭州,游了刚刚开放的 ‘南宋御街’ ,十分热闹,吃的买的都有,非成都的宽窄巷子可比。我喜欢吃杭州菜,这次重温了凯悦酒店湖滨28的美食,太满意了。如果要我来选一间国内最好的餐厅,仍要选这间!

‘何谓名厨’ 的客观标准

$
0
0
 

 

名厨一词常给滥用。在亚洲,名厨可以是 ‘自封’的,但世界名厨却可不是可以自封得来的。名厨之所以是名厨,有客观标准。像Michelin和Gault Milleau这两本法国的Guides,一般对食肆的评价被业内普遍尊重,便是因为他们的评级,有很多「客观标准」。

                                                                               

我曾因两地居留,来往香港和欧洲之间多年,奔波之余倒有一大bonus;我有机会尝试那边的顶尖级餐厅(当然是西餐)。多年的经验,使我能认识最高级的西餐厅「应当是怎样的」。要指出的一点是顶尖餐厨也偶然会来香港客串,像巴黎的Taillevent和Pierre Gagnaire (见本书前文)、佛罗梭斯的  Enoteca Pinchorri和波尔多的Cordeillan Bages等都曾来客串。虽然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在香港人地生疏的厨房作业,效果必然要打个折扣,但仍然绝对显示出大师傅的「功架」所在。这些试菜的机会,我绝不会放过。

 

「好吃」的评价,很多人以为,很大因素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但有没有客观的标准呢?绝对绝对有!

 

比如我曾在Enoteca Pinchorri的正店与酒友们共餐,只看第一道菜便可见这间可能是「全意大利最著名的餐厅」何以有这样的声誉。

 

这道菜是鸭肝,别出心裁地以窄身小玻璃杯上桌,而以小银匙进食。妙处是鸭肝上插上六条切成细条的生苹果。除了味觉上的配合妙极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那百多条苹果条,不仅刀章出色,而且肯定都是在十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切出来的,否则苹果不会仍然菁葱多汁。那顿饭的每人消费连酒水(我们叫了店内的Saccicaia等) ,约达每位500欧罗,但徐老板说「这样做生意划不来」,是亏本生意!因为我们二十人用餐,这样的人数还要做这样的菜,厨房要动用多少人一起在那几分钟内赶工夫?后来主菜上桌,且不说「吃甚么」,光是我们的餐上桌后同一时间由「整队」侍应一起揭开银盖,已是大场面。这顿饭破了我吃西餐的最高消费纪录(比Paul Bocuse, Pierre Gagnaire和Tour d’Argent都要贵)。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要做到如此一丝不苟,人力物力匪夷所思,更不要说这餐厅的豪华「硬件」的成本了。

 

上述的一例,是评食「绝对有客观标准」的证明。我们「手无寸铁」而以笔评食,妄自月旦名厨之余,最低限度的条件是要懂得这些客观标准,不可以单凭个人口味说好吃或不好吃,便白纸黑字下结论。但不客气的说,有多少写食评的人有这些智识?

 

Michelin和Gault  Milleau这两本法国的食评圣经对食肆的评价被业内普遍尊重,便是因为他们的评级,有很多「客观标准」。而可靠的评级,主要是这些客观准则,而非评食客的口味。

 

我吃过很多Michelin星级西餐厅(我强调「西」字),结论是评级「可靠」,即使「星」也多半会有佳作。在米切林指南里,一粒星已是「很多」了。许多「自封最佳」西餐厅包括Jean Georges,不但没有给评星,甚至没有给列名的资格。

 

当今的「食坛教父」一定是Paul Bocuse了!到他的餐厅吃饭,可以说是「老饕必上的一课」。看场面,看用具的讲究,和看服务的无懈可击,已值回餐价,幸亏他在「里昂的新界」,所以收费比Enoteca Pinchorr合理得多。上次去光顾,里面挤满黄面孔,大概是日本人来「朝圣」。不好的是要在这些地方吃饭必须一两个月前预订。

 

那几年我大约每年和老友们搞一次豪华Wine Tour,最大的目标对我来说竟不在酒,而在吃(尽管我们曾到DRC和Petrus试酒)。好酒你在香港饮得到,名餐厅我们吃不到。

 

最「难忘」的餐厅不易选,但综合一切客观因素后,我个人的首选是Reim的Boyer。而Gerard Boyer是我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厨师(刚在伦敦与Steven Spurrier谈起,他也这样说)。要光顾大师必须在他的酒店住一晚,而那要在数月前预订(注意:他们周一休息)。那里的餐绝对难忘,酒店也极豪华,幸亏「不在巴黎」及有香槟名厂的赞助,消赞贵得来合理。

 

在布根地酒乡的三星餐厅还有几家(而波尔多一间都没有)。在Chablis区的Michel Lorain也绝对值得,甚至「必须」光顾,我都在上文介绍过了。上次去吃,他的一道「海胆鹌鹑蛋」令我「叹为食止」。原只海胆热而不熟,?面加入生鹌鹑蛋,调味妙绝,这是厨师的创作。而Georges Blanc的「G-7鸡」之得名,是因为这是当年G7七大工业国在里昂开会时他给他们设计的菜色。那道「白汁」看似平平,其实Truffle香味迫人,用料讲究。Blanc的 style比较rustic,不像别的厨师般卖弄。他的菜看似平易,其实不简单。

 

香港文华酒店曾有特别多名厨来客串,包括大师级的Gagnaire。他的菜工序的复杂,无以伦比。我于是想,尽管口味因人而异,你不一定喜欢某大师的调味,但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 ,还是有很多客观准则的。¨味道则纯是主观的,反而不能作准!


World Gourmets' Playground

$
0
0
 

Las Vegas has been my annual destination for a holiday in the last 4 years not without  reason. 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 tempt you back either with its historic sites or its activities (which can be a good annual event).  Whilst monuments do not change and may be visited once and for all, it is activities that tempt you back.  Las Vegas is probably the world’s most active city and the premier non-stop playground of the world, a much enlarged Macau, that once there you will not be bored for any moment (you can play the slot machine even within the airport luggage collection hall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 too, like in Macau. The Citicenter is but one more recent developments.   People  from  all  the world flocked to Las Vegas, including a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Chinese mainlanders most visibly seen at brand name shops at Bellagio and at many other top hotels, and they drink Lafite for dinner so that on Bellagio’s wine list there is the Lafite 82 priced at USD12000 a bottle. Many of course come to Las Vegas for gaming,  with  luxury offering  for the winners!

I do not gamble but I come to Las Vegas for the entertainment that comes with casinos. In particular, as a gourmet I am increasingly impressed with the quality and range of restaurants in Las Vegas. From the top end, names such as Robuchon, Savoy, Gagnaire and Ducasse are all there – Robuchon even has two adjacent restaurants at MGM,  though Buloud withdrew recently.   Two American favourite chefs, Todd English and Wolfgang Puck, each run more than one restaurant in different hotels. While these names represent the high end of the culinary art, there are good restaurants at every level of excellence in Las Vegas, most offering good food and good value. But it will be remembered that the so-called Renaissance of the Las Vegas food scene happened only some 15 years ago, when it was Wolfgang Puck that first opened a fine dining restaurant here.  As a very long term visitor to Las Vegas I recall that in early days Las Vegas restaurants were mainly semi fast food chains.  But it is also true that most of today’s top hotels are built relatively recently.

The MGM Group is the largest operator in Vegas, running some 12 hotels and in them more than one hundred restaurants and bars, from the most expensive Robuchon charging USD290 for the tasting menu,  down  to fast food that you can eat well for  less than $20.  Top restaurants under famous names are of the world’s highest standard.  

On this recent visit I stayed at Bellagio, an MGM flagship,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hotel of Las Vegas and a member of the Leading Hotels of the World group, because this hotel not only occupies the most central location but also has the finest of eating outlets under one roof.

Picasso and Le Cirque are two flagships offering French cuisine at its best, overseen respectively by Julian Serrano and Mario Maccioni.  I had a dinner at Picasso at the terrace next to the hotel’s famous fountain, with the half-hourly show right next to me. It was an early autumn evening and dining outdoors is in its own memorable. But it is the food that truly impressed me. Michelin rated Las Vegas restaurants for only two years previously and Picasso had two stars for both years, and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est restaurants of Vegas. Chef Serrano runs the restaurant not only by his name, but his presence in the kitchen most times. The food is French with Spanish influence and traditionally executed to really good taste. I cannot recommend this restaurant more highly, particularly the tasting menu at USD125 is almost a steal for such quality of food and service.  Picasso boasts of genuine Picasso paintings that are worth US$20 million as if to add to the dining pleasure.

Right next to Picasso is the top-grade steak house Prime under Jean George Vongerichten which serves the steak with 11 kinds of sauces and seven kinds of mustards. Lighter diners can enjoy a meal at Olives under Todd English’s guidance. But it is the wine list of Bellagio, thick as a dictionary, that impressed me. I counted 7 vintages of Romanee-Conti and numerous vintages of Petrus and Lafite among more common good wines, with a special presence of Spanish wines.

Sensi is the hotel’s Italian and Asian fusion restaurant that earns its name, but it is the unassuming Noodles restaurant by the casino that impresses me greatly (I came to eat here the last two visits even I stayed at Wynn and Venetian).  It is simple Chinese food but absolutely authentic, cooked to Hong Kong’s best standard.  There is always a long queue to your seat but single diner can be served on a counter seat. Both restaurants were designed by famous Asian designers: Super Potato designed  Sensi and Tony Chi Noodles.

Las Vegas changes not only by day but also by the hour. The peak time maybe after 10. That’s when people have finished watching a show, after a long dinner, and come out on The Strip (Las Vegas Boulevard) for fun.  All restaurants including Picasso, Le Cirque, Sensi, and 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offer inexpensive pre-dinner three-course set meals priced around $50.  It is the gourmet scene that attracts me to visit Las Vegas time and again. One can be here for a week, and every night is different:  a different good meal,  a different show, and as I do not play the casino I am a sure winner, in a way subsidized by the casino folks, and that’s not bad at all!

 

A Welcomed Encore to Wynn Macau

$
0
0
 

 

Wynn Macau opened its new Encore wing just this April and this brings the number of rooms at Wynn to 1014.  The Encore wing is all-suites and an ordinary suite is 1100 sq ft.while an Encore Villa is 7000 sq ft. Thus is Macau-style luxury where the tiny SAR of China in the shadow of Hong Kong boasts of the largest volume of bets at its many casinos. With big money, eating is of the highest standard.

 

I visit both Macau and Las Vegas quite frequently. Not that I gamble much, it is the entertainment and restaurant options offered in both cities that.are really attractive to me. With huge income from casinos, ultra luxury in Macau is more affordable.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affordability is somehow subsidized by casinos. 

 

Whether it is in Macau or in Vegas I always check into Wynn. Wynn is .my choice because it has comfortable, airy, and brightly lit and decorated rooms that are more like rooms of a city luxury hotel than a usually darkly decorated casino hotel.  If Macau also has Mandarin Oriental and Four Seasons now, I feel amiss if I stay in a Macau hotel without a casino, whether using the casino or not is another matter.

 

 

It is the restaurants rather than the casinos that bring me back to Wynn Macau.

Wynn Macau boasts of 8 excellent restaurants..

 

Wing Lei, the Cantonese restaurant, has one Michelin star to its credit for the consecutive two years. The chef, Chef Peter Chan, is famous for his various innovative dishes and here you have choices of dishes that are unlikely to be had elsewhere. But it is no fusion, I am glad, and the food is always authentic and tasty.  At lunch they do great dim-sums, the best anywhere, and there is a special bargain dim-sum menu for lunch.

 

But ultimately it is the new signature Chinese restaurant, The Golden Flower, that is the real “must-try”. Under Chef Liu Guo Zhu, an acknowledge Master from Beijing who also worked in Hong Kong teaching at the culinary school there, the restaurant’s chefs can offer not only the famous Tan cuisine from the Imperial Qing Dynasty, but also alternatively Shandong and Sichuan dishes all cooked to perfection and always beautifully presented on the table.  Guests who are not ready for the big Tan Cuisine Tasting Menu costing up to GBP150pp, or to pay for it for that matter, can also enjoy a good family meal at this most exquisitely decorated of restaurants without reaching for the deep pocket.

 

 

A dinner here, probably with individual teas to match each dish devised by a professional Tea Mistress, not unlike a sommelier in a top Western restaurant.. The service is excellent and attentive, under the very charming American returned manager Emily Wang. A meal here is not just another meal but a lifetime experience.

 

The restaurant is still new for the last appraisal but I am sure it will get its due of 2 or even 3 Michelin stars in due.course.

 

 

 

I have also tried the new noodle restaurant, the coffee shop, and the Red 8 café, all to my satisfaction. In the new 99 Noodles restaurant, one can sample a large menu of unusual items of noodles that are not generally available. A special kind of noodle is chosen, and then you match it with a soup of your choice from the soup menu.  The manager or any waiter can offer a good suggestion to a confused customer. There is indeed a lesson to be learnt here on the art of Chinese noodles.

 

A Memorable Meal at Aqua Sven Elverfeld

$
0
0
 

The purpose of my visit to the small German town of Wolfsburg, well-off the beaten track though not far from Berlin, was to enjoy the food of one of the world’s top restaurants, Aqua Sven Elverfeld. This trip turned out to be a delightful travel surprise beyond a gourmet occasion even for this seasoned world traveller. Other than eating a truly unforgettable meal  in a most sophisticated restaurant, it also leads me to the discovery of one of the world’s best hotels as well as a very interesting automobile theme park.
 

My hitherto ignorance about Wolfsburg was a lapse of judgment on my part. Actually, the town is the VW automobile group's headquarters.  Under VW include top luxury brands like Bugatti, Lamborghini, Bentley, Porsche, and Audi.  VW built the Autostadt, or Automobile City, on the picturesque river bank of the town.  While no big fan of cars as I had come for the food, I was amazed by the incredible display of classic vintage cars, as well as modern luxury cars and even a concept car of the future. From the oldest original automobile to today's most expensive cars,  Autostadt has it all. It truly is a museum for the history of cars. The mobility theme park also has fully equipped facilities. While adults look at cars, children have activities to keep them entertained to make a great family outing.
The city's only five-star hotel, Ritz-Carlton, is here right inside  the grounds of the Autostadt. Hotel guests can enjoy unlimited access to all the exhibitions without having to pay 22 euros to enter the theme park.  It is a playground for the residents of Berlin and Hannover. The dream trip for car enthusiasts is not only funfilled but also educational. VW is immaculate in managing the park as their best showcase.


The most refined enjoyment and best restaurants, at a cost, are found only at the Ritz-Carlton. Opened in June of 2000, the hotel is a U-shaped building five stories high, with 174 truly luxurious rooms. Since it's situated inside the theme park, you can take rests in your room after visiting the park each time and set out again refreshed. The hotel has many family guests, and a very amusing swimming pool built inside a manmade lake. The lake has a wooden pier, making the hotel, which is actually built in an industrial area, looks like a seaside resort. Opposite the lake is VW's old power plant, which features four smoke stacks 20 stories high, now the landmark of the automobile theme park.
A glass house for breakfast is at the poolside, where there is a real wood fireplace. The guest rooms and some public areas also have real fireplaces, which gives the modern big hotel a bit of romance to it. The decoration theme is "understated luxury," more family-like compared to the gold and glitter of Hong Kong's new Ritz-Carlton.  Modern living room matches with a  classic bathroom, and the complete bathroom amenities  are all by Bulgari.   There are three phones in the room, over 40 TV channels, free high-speed Internet, bathroom floor heating....representing all  the latest state of the art technology. I was delighted to meet the General Manager, Edith Gerhardt, who I had known as the opening GM of Hong Kong’s Mandarin Oriental Landmark.
For me, the hotel's biggest attraction even above Autostadt is its world famous restaurant, Aqua Sven Elverfeld.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taurant was awarded three Michelin stars, Gault Millau 19 points, No. 25 on the S Pellegrino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 ranking...Chef Sven Elverfeld has also received several prestigious German awards for best chef, so it seems that all dining honours can be installed in this one single restaurant.  While senior greats like Robuchon, Ducasse, and Gagnaire with their past laurels may no longer want or need to innovate continually on more creative new dishes, it i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ega star chefs like Sven Elverfeld (or Hong Kong’s Richard Ekkerbus at Amber) lead and redefine the ar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reats.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tasted Sven Elverfeld's 11-course set (the restaurant only offers tasting menus), and it was simply the most spectacular meal I've had in recent years.

 

Creativity is the hallmark of the chef:   Langoustine and Charcoal Grilled Belly of Pork is one dish that sounds spectacular and it  tastes delicious. The Stewed Topside of Muntz Lamb, on the table, is a highly skilled work of art, when lamb slices and all kinds of accompaniments including Frankfurter green sauce are presented to the eye as a picture of tapestry. From this dish, you can see Sven’s inclination to use local ingredients and regional elements (Frankfurter sauce), while employing the most time-honoured and meticulous cooking skills to create his own unique style. The seemingly endless menu is built with tapa-sized dishes, and through this full array of spectacular culinary presentation, diners not only enjoy the chef's cooking specialty but also his very personal style. The latte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since many of today's hip chefs pursue creative innovations before taste. But for Sven Elverfeld, taste is always first. I have eaten too many meals that looks far better than they taste, so this delicious meal really touched me.  While the great Robuchon's dishes always remain tasty I have eaten similar dishes in his restaurants in Paris, Tokyo,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so in the end of the day, it is Sven Elverfeld's meal that gives me the ultimate enjoyment in both taste and innovation, something I haven't experienced for a long time.

 
Since Aqua is a top restaurant of the world, the full meal, not including wine matching, costs more than 200 euros per person. But looking at the exquisite details of each and every dish (including the Amuse Bouche gems), which takes a lot of meticulous preparation, this price is justified for the highest quality that is offered:  indeed a work of art rather than a meal. Aqua also has the best sommelier, pairing over ten wines for one meal, including a pour of the final Opus One to go with the tender venison dish, to complete my unforgettable dining experience.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0
0

过去的24个月,我在欧洲的时间可能达20个月:我正在力行我的倒数哲学,务必在息劳之前走遍我一生的旅游心愿:既要完成未走过的旅程,也包括好的地方旧地重游,而这些地方多半在欧洲。其实我可说什么都看得差不多了,可是仍然不怕奔波而其乐无穷。每年坐不同的邮轮七、八次也不以为苦,而且什么公司的船 (除了 RCI 和荷美外) 我都喜欢。在这样的大前题下,我刚在5月6日在伦敦的维多利亚火车站,登上著名的东方快车 (Venice-Simplon Orient Express),到威尼斯去 (当年所谓东方,英国人说的只是伊斯坦堡)。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坐这程火车,简称VSOE ,其实是我读中学时就开始的宿愿。那时看了Agatha Christie的小说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想试试,小说令我难忘的不是 ‘谁是凶手’,是克莉斯蒂描绘车上气氛的生花妙笔,把传统英式上流社会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到今天这传统仍然持续,比方说,吃晚餐的最低衣着标准是穿西装结领带,午、晚餐的订座,由穿 ‘古装’的Maitre d’ 亲自到每一个客舱个别take order。可以这样说,它的规矩超越了任何5星邮轮。后话是我发现大多数男宾都自发地穿晚礼服入席,其Black-tie的实际穿着率超过坐银海邮轮…而我要同情那些绅士们自愿带着礼服,在狭窄的车舱里穿戴,只是为了吃仅有的一顿晚餐。有人说这规矩已不合今天喜欢casual的时宜,可是肯定也有人喜欢重拾过去的光华:对不少前辈来说,那个时代才是叹世界的黄金时代,重温 (或年轻一代尝试现在体验)古人怎样叹世界,是学习高级叹世界重要的一课。

 

我在5月6日星期天的早上抵达火车站,2号月台有VSOE特设的Check-in及休息室,咖啡茶水和热毛巾奉客。这个 ‘植车’的过程非常重要,乘客的大件行李要寄舱,在威尼斯车站取回。能带上车的只有像带上飞机的手提行李和一个Garment Bag。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从伦敦到威尼斯只需飞2小时,坐VSOE要用16小时,比坐最快的火车要慢。但 ‘慢’ 其实才是卖点,也是 ‘享受世界的正确速度’。现在外国倡导高质素的slow food,在北京他们也叫我 ‘慢点’ 以示关心和客气。这不奇怪,坐VSOE,火车本身才是目的地,一如坐五星邮轮,否则到威尼斯还不容易?坐VSOE也一如坐船,基本上是包办安排的Package,包第一天的早餐、下午茶、晚餐,次日的早餐、午餐,及抵埗前的下午茶。这个行程其实要换车三次:英国车,海峡隧道豪华巴士,和法国的卧铺车。三轮换乘的过程虽劳顿但都非常有趣。每次转换都有人来帮忙:VSOE的服务关键是不惜用过多的服务员接待乘客。当然得享这样的服务也必须 ‘代价’。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在英国乘 British Pullman客车到 Folkstone行车约一小时半。在穿着制服的侍应的接待下,进入超级豪华的车厢。我敢认见多识广,也对车厢装潢的豪华耳目一新。事实上这车厢的豪华超过后来主要乘坐的法国卧铺车。英法车厢都是二、三十年代的真古董,给 ‘痛苦地’ (painstakingly)重装到全新的水平。英国车所有椅子都是很大的活动Arm Chair,开车后马上由全英班的侍应serve早午餐 (brunch):先来一杯香槟Bellini,主菜的炒蛋和三文鱼送上后侍应奉上鱼子酱,使我有了鱼子酱作早餐的新经验。车厢里甚至有四人包房的豪华间。你也可以叫红酒(如2001的Pontet Canet,  118镑)。原来也有人乘原车来回,坐车而不是到一个目的地是 the whole idea。车到Folkstone只是一时40分, ‘太快’ 了。有铜乐队在车站接车,无所不用其极。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到 Folkstone是一项 ‘过渡安排’,从英国渡海到法国的Calais港,交通工具是装潢特别的豪华大巴,有餐桌的。这个过程直到在法国登车,用了三小时,应是低潮,可是这也是我第一次坐 Le Shuttle 载车的火车,渡过英法海峡。巨大的旅游巴驶进特别的火车卡里,长长的超大火车厢像铁皮屋,约有两层楼高。车子驶进火车,我们给 ‘三重包装’ 在海底约花大约45分钟便到Calais,其实不少时间都只是浪费在等火车班次中。在隧道里有饮品的供应。

 

大巴从隧道火车站到东方快车用的另一个火车站,车站里早有工作人员列队恭候。每一车厢都有一个Steward,车务员,男性的,负责接过行李送客进舱房。乘客都争着和车务员拍照 (但坐飞机 ‘偶’ 见漂亮的空姐,即使坐头等她也不和我合照,我想抗议)。直到威尼斯,这名服务员负责客人的起居,酒水,开床,送早餐和下午茶。我非常佩服服务员能在早餐前的五分钟内把晚上的卧室变回干干净净的私用起居坐卡。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要说的是尽管期望过高,这独立的个人空间其实很小,也许只有一张Queen Bed般大,有可以关起来的洗手盘但没有洗手间,尽管听说星马泰的东方快车有Private Facilities,只是后者缺乏阿尔卑斯山的大风景。这就是一个Double Cabin了,尽管你可以买两间舱做一个套房。在车上渡蜜月也得分床睡上下铺。到底这只是火车的舱,其实面积已要比即使是A380的长途头等机位为大了。不过,车厢装潢讲究,用尽全部每一吋的空间,墙上的木板打磨得发亮,像钢琴的木。因为都是近百年的车厢的设计,学习怎样使用当年简单的机械设备非常有趣,让本前辈想起我年轻的时代。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其实VSOE的精华,在于它的餐饮和服务的高水平。我的管房是一个几乎能预知我的需求的男子汉,餐厅的侍应都懂得上每一道菜时适当的作介绍,经理也一定来问好。这次的火车一共有16卡车,每车只有9间房,另有三卡餐车,一卡酒吧,两卡 ‘服务’ 卡(员工宿舍和托运行李),只招待不到200个客人。餐厅说是分头尾围吃,其实不是座位不够(邮轮的情况),而是每道菜都不是预制的(大邮轮的菜都先做半熟,再由计算机控制加热),东方快车和银海邮轮的菜都是现做的。VSOE的餐非常讲究,晚餐4道菜,用料不惜工本。那天头道的鱼柳,便配以黑松菌,切碎煎香撒在鱼柳上,有创见而好吃。午餐是三道菜,午餐和晚餐的主菜,都可说是三道小份的菜一起上。那天晚餐的主菜,其中一道是把用于Osso Bucco的骨切段,内里放进牛的 ‘面珠肉’,和骨髓一起炮制。说到这里,相信真的食家也不用试食,就知道这是精致讲究的菜肴,也许比5星船的餐也更讲究?没有任何邮轮会给客人免费早餐吃鱼子酱?不过,你也可以在晚餐点一份Beluga,那就承惠290欧元!酒水有点贵,啤酒矿泉水都是12欧元。晚餐前后酒吧挤满人,因为就是在餐厅与酒吧,大家盛装出席,才像当年克莉斯蒂写的Orient Express的气氛。你不一定喜欢这种英国贵族式的排场,但还是值得体验的。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至于服务为什么好?船上侍应全是法国人(主要 )和意大利人,旧世界的传统服务水平,像Romanee-Conti和Petrus,最终仍是新世界的counterpart比不上的 (而现在五星船都用滨人印度人,白皮肤的则是东欧人,法意人都当经理去了)。这样讲究的原因非常简单:按每天计车费比五星船的每天收费贵,只是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不过车上没有特级陈年佳酿,其实理由也非常简单:列车不停的颠簸,显然不宜藏酒。

 

我要再指出,坐VSOE 威尼斯辛普朗东方快车,享受车的设备和气氛而不是游埠才是 ‘正确的目的’。不过,既然也是一次途经阿尔卑斯山到威尼斯的陆上旅行,也应说说沿途的见闻。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第一天晚上9时到达巴黎东站,停半小时上客,第二天11时半到了奥地利的茵士堡也停了20分钟,我们可以下车。车子有时中途停下来,可能是因为对面来车,或者是在边境海关通关。最好的风景,是次日清早6时到11点的航段。第一天十时报到,第二天傍晚6时才到威尼斯。最理想的安排,肯定是入住东方快车旗下的酒店,威尼斯的Cipriani: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度假酒店。反正在车上睡单人床,不是富豪习惯的,所以更应住极品酒店。也许Cipriani旺季的房价是最低1千多欧元?不怕,世上有钱佬非常多。这次我没有住,但我曾有幸住过Cipriani,我认为绝对值得,因为他们每年冬季都休息4个月装修。不管你是否喜欢,试坐VSOE和试住 Cipriani,是一生的回忆。我也要这样说,洋人即使不是富豪也会像我 ‘试坐’ (定义是不常坐)VSOE,然后就在码头截水上的士花100欧元直奔Cipriani。大陆暴发户也会这样做,只是香港人比较精打细算?我们 ‘要改’!VSOE不便宜,但也没有坐头等位飞伦敦贵呵。

 

火车本身就是目的地   ndash; 试坐欧洲东方快车伦敦到威尼斯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0
0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2012-06-10 02:01:39)

自从俄罗斯和香港互免签证,国泰又开了直飞莫斯科的新航线,我发现了原来经莫斯科飞欧洲是个好办法。飞行时间只是8小时多,时差只是4小时,jetlag可以两次分摊便不那么辛苦。到了莫斯科,那里有大把航班转飞全欧洲各地,总的票价说不定比直飞伦敦巴黎还便宜(也可以经北京飞,那里航班频密票价更便宜)。有人认为转机是苦事,我认为能经停莫斯科反而是旅游上绝佳的bonus!

不过,这样经停一下,莫斯科有些消费比纽约还要昂贵。从DME机场坐的士到酒店就得15000至20000卢布,其实也可以坐那里的机铁转地铁,但人地生疏,60至80美元的的士费,我自问熟悉莫斯科也不敢省。然后,除非在严冬,莫斯科的大酒店贵得惊人。最贵的酒店是在正正市中心的Ritz Carlton和Park Hyatt,网上最低报价现在是6500元!这两间超级酒店我都住过,上次住柏悦,今次住丽嘉 (要说的是,威尼斯的名酒店现在更动辄卖五位数)。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住在莫斯科的Ritz Carlton,除了房价 ‘应贵’ 外,我认为这间酒店的水平,达到了我的最高要求。不论房间设备的 ‘硬件’,和服务的 ‘软件’,这间酒店都是最好的。论地点,酒店正对着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我住了三晚,可以步行走遍莫斯科的精华。原因很简单,莫斯科是以红场为中心点,四周放射性等边扩展的城市,所以住在这里,可以走不远的路便到达各景点。从丽思卡尔顿步行到克宫的大门,也许只要15分钟,可是购票进门后,在里面可以逛5小时。莫斯科的特色是场面伟大。

丽思卡尔顿在Tverskaya Ulitsa大街,这条街宽阔得惊人,是莫斯科最热闹的大道。站在酒店大门口,不用走路就看到莫斯科市景的精华了。

酒店原址的Tverskaya 3号,以前曾是大酒店Hotel Paris,1970年改建成Inturist Hotel,楼高达22层。后来2002改建,成为今天的丽思卡尔顿,于2007年7月1日开幕。酒店现在的高度只有12层。以前Inturist大楼丑陋的建筑,变成今天外观仿古的漂亮大厦。里面的装潢也是仿古的,用上不少红木和大理石,精雕细琢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我住过的装潢最精致的客房之一,和柏悦的现代简约式相反。我喜欢古典装潢的温馨,也相信古典装潢成本应当更昂贵。

客房很大。酒店一共有334间客房,最低限度都有42至53平米,即450至570平方呎,用的是最高级的家具。多线路无线电话,大电视,电子控制面版在床上就可以操控灯光和窗帘。房里有咖啡机,免费的,上网也不收费。

最好的是这间酒店设有会所楼层。Ritz Carlton是唯一仍然经营Club Level客房的超五星级酒店(或者说是六星)。同一级数的柏悦,文华东方,半岛,四季…都不设Club Level,据称是他们的普通客房也达到Club房的水平。这话我绝不同意,因为Club客房的服务特色不在客房的设备,在于Club Lounge的VIP服务。我完全同意Ritz Carlton (JW Marriott) 的逻辑。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Ritz Carlton的 Club Lounge服务规格,甚至超越了其它大酒店的会所。我住过莫斯科和多伦多的丽嘉,我看到了特别超卓而人性化服务。但一大分别是这里的餐饮服务竟是24小时的。Ritz Carlton除了供应一般的早餐,下午茶,黄昏小点 (其实论质论量都可说是Tapas式的晚餐),还供应别人欠奉的午餐,莫斯科丽思卡尔顿甚至还在一个会所层的客厅里,24小时供应自助饮品和小食。每晚的黄昏小点必有大量寿司供应,因为酒店有一间亚洲餐厅。客房生果天天换,还奉送我也从没见过的鱼子酱巧克力糖,沐浴不用溶盐而用红鱼子酱(Red Caviar),放进浴缸溶在水中用的。这点我也算大开眼界。我住过无数顶级酒店,可是住在这里仍然有大开眼界的地方。

酒店的顶楼12楼,是一个非常漂亮的360度角的酒廊,黄昏时间在露台叹一杯香槟,俯瞰旁边克宫和红场的无敌夜景,真是无可比拟的最高享受。但我住在酒店的Club房,会所就在楼下11楼,也设有一个露台,景观一样,而香槟和寿司小点一律免费。这里的红场和克里姆林的夜景,就是在这个露台信手拈来随便拍摄的,这是最漂亮的城市夜景。在酒店的三晚,每天都是享受着。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而且我的享受是极峯的,住Club可说是邮轮般全包的服务。我受到一流服务的pamper,好像坐上了Silver Spirit, SeaDream ,或 Crystal Serenity 的Penthouse suite,使我真的不愿 checkout!下次到欧洲,仍然打算 ‘经莫飞’,也要再住Ritz Carlton,在这样豪华的环境里抗时差。给你一个贴士,Ritz Carlton 和Park Hyatt的客源都主要是开公数的公干客,所以也许尽管平日经常客满,周末没有公干客房价会较便宜。当然,俄罗斯的寒冬也必然是淡季,那时房价一定更便宜。所以我下次经莫飞时,大可以选一个冬天的周末到达莫斯科,再来Ritz Carlton Moscow抗时差!莫斯科已一连两访,要看的都算看过了,下次正宜来看尚未看过的红场积雪。最后要说的是,我先后两访在莫斯科逛了整整六天,我认为这个城市不危险,西班牙就肯定危险得多了,而我在意大利的Bologna,昨天就刚在旧市看到一名受害者当街被电单车党抢了包飞驰而去,这人还是壮男意大利人,他高呼着追赶,抢包的大汉坐在车手的后座还向他笑着招手,真是大开眼界!我在西班牙永远提心吊胆,在莫斯科反而不太担心。

莫斯科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0
0

過去的24個月,我在歐洲的時間可能達20個月:我正在力行我的倒數哲學,務必走遍我一生的旅遊心願:完成未完成的旅程,好的地方舊地重遊,而這些地方多半在歐洲。其實我可說什麼都看得差不多了,可是仍然不怕奔波而其樂無窮。每年坐不同的郵輪六、七次也不以為苦,而且什麼公司的船 (除了 RCI 和荷美外) 我都喜歡。在這樣的大前題下,我剛在5月6日在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登上著名的東方快車 (Venice-Simplon Orient Express),到威尼斯去 (當年所謂東方,英國人說的只是伊斯坦堡)。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坐這程火車,簡稱VSOE ,其實是我讀中學時就開始的宿願。那時看了Agatha Christie的小說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想試試,小說令我難忘的不是 ‘誰是兇手’,是克莉斯蒂描繪車上氣氛的生花妙筆,把傳統英式上流社會的場面寫得栩栩如生。到今天這傳統仍然持續,比方說,吃晚餐的最低衣著標準是穿西裝結領帶,午、晚餐的訂座,由穿 ‘古裝’的Maitre d’ 親自到每一個客艙個別take order。可以這樣說,它的規矩超越了任何5星郵輪。後話是我發現大多數男賓都自發地穿晚禮服入席,其Black-tie的實際穿著率超過坐銀海郵輪…而我要同情那些紳士們自願帶著禮服,在狹窄的車艙裡穿戴,只是為了吃僅有的一頓晚餐。有人說這規矩已不合今天喜歡casual的時宜,可是肯定也有人喜歡重拾過去的光華:對不少前輩來說,那個時代才是嘆世界的黃金時代,重溫 (或年輕一代嘗試現在體驗)古人怎樣嘆世界,是學習高級嘆世界重要的一課。

 

我在5月6日星期天的早上抵達火車站,2號月台有VSOE特設的Check-in及休息室,咖啡茶水和熱毛巾奉客。這個 ‘植車’的過程非常重要,乘客的大件行李要寄艙,在威尼斯車站取回。能帶上車的只有像帶上飛機的手提行李和一個Garment Bag。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從倫敦到威尼斯只需飛2小時,坐VSOE要用16小時,比坐最快的火車要慢。但 ‘慢’ 其實才是賣點,也是 ‘嘆世界的正確速度’。現在外國倡導高質素的slow food,在北京他們也叫我 ‘慢點’ 以示關心和客氣。這不奇怪,坐VSOE,火車本身才是目的地,一如坐五星郵輪,否則到威尼斯還不容易?坐VSOE也一如坐船,基本上是包辦安排的Package,包第一天的早餐、下午茶、晚餐,次日的早餐、午餐,及抵埗前的下午茶。這個行程其實要換車三次:英國車,海峽隧道豪華巴士,和法國的臥鋪車。三輪換乘的過程雖勞頓但都非常有趣。每次轉換都有人來幫忙:VSOE的服務關鍵是不惜用過多的服務員接待乘客。當然得享這樣的服務也必須 ‘代價’。

 

在英國乘 British Pullman客車到 Folkstone行車約一小時半。在穿著制服的侍應的接待下,進入超級豪華的車廂。我敢認見多識廣,也對車廂裝潢的豪華耳目一新。事實上這車廂的豪華超過後來主要乘坐的法國臥鋪車。英法車廂都是二、三十年代的真古董,給 ‘痛苦地’ (painstakingly)重裝到全新的水平。英國車所有椅子都是很大的活動Arm Chair,開車後馬上由全英班的侍應serve早午餐 (brunch):先來一杯香檳Bellini,主菜的炒蛋和三文魚送上後侍應奉上魚子醬,使我有了魚子醬作早餐的新經驗。車廂裡甚至有四人包房的豪華間。你也可以叫紅酒(如2001的Pontet Canet, 118鎊)。原來也有人乘原車來回,坐車而不是到一個目的地是 the whole idea。車到Folkstone只是一時40分, ‘太快’ 了。有銅樂隊在車站接車,無所不用其極。

 

到 Folkstone是一項 ‘過渡安排’,從英國渡海到法國的Calais港,交通工具是裝潢特別的豪華大巴,有餐桌的。這個過程直到在法國登車,用了三小時,應是低潮,可是這也是我第一次坐 Le Shuttle 載車的火車,渡過英法海峽。巨大的旅遊巴駛進特別的火車卡裡,長長的超大火車廂像鐵皮屋,約有兩層樓高。車子駛進火車,我們給 ‘三重包裝’ 在海底約花大約45分鐘便到Calais,其實不少時間都只是浪費在等火車班次中。在隧道裡有飲品的供應。

 

大巴從隧道火車站到東方快車用的另一個火車站,車站裡早有工作人員列隊恭候。每一車廂都有一個Steward,車務員,男性的,負責接過行李送客進艙房。乘客都爭著和車務員拍照 (但坐飛機 ‘偶’ 見漂亮的空姐,即使坐頭等她也不和我合照,我想抗議)。直到威尼斯,這名服務員負責客人的起居,酒水,開床,送早餐和下午茶。我非常佩服服務員能在早餐前的五分鐘內把晚上的臥室變回乾乾淨淨的私用起居坐卡。

 

要說的是儘管期望過高,這獨立的個人空間其實很小,也許只有一張Queen Bed般大,有可以關起來的洗手盤但沒有洗手間,儘管聽說星馬泰的東方快車有Private Facilities,只是後者缺乏阿爾卑斯山的大風景。這就是一個Double Cabin了,儘管你可以買兩間艙做一個套房。在車上渡蜜月也得分床睡上下鋪。到底這只是火車的艙,其實面積已要比即使是A380的長途頭等機位為大了。不過,車廂裝潢講究,用盡全部每一吋的空間,牆上的木板打磨得發亮,像鋼琴的木。因為都是近百年的車廂的設計,學習怎樣使用當年簡單的機械設備非常有趣,讓本前輩想起我年輕的時代。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其實VSOE的精華,在於它的餐飲和服務的高水平。我的管房是一個幾乎能預知我的需求的男子漢,餐廳的侍應都懂得上每一道菜時適當的作介紹,經理也一定來問好。這次的火車一共有16卡車,每車只有9間房,另有三卡餐車,一卡酒吧,兩卡 ‘服務’ 卡(員工宿舍和托運行李),只招待不到200個客人。餐廳說是分頭尾圍吃,其實不是座位不夠(郵輪的情況),而是每道菜都不是預制的(大郵輪的菜都先做半熟,再由電腦控制加熱),東方快車和銀海郵輪的菜都是現做的。VSOE的餐非常講究,晚餐4道菜,用料不惜工本。那天頭道的魚柳,便配以黑松菌,切碎煎香撒在魚柳上,有創見而好吃。午餐是三道菜,午餐和晚餐的主菜,都可說是三道小份的菜一起上。

 

那天晚餐的主菜,其中一道是把用於Osso Bucco的骨切段,內裡放進牛的 ‘面珠肉’,和骨髓一起炮制。說到這裡,相信真的食家也不用試食,就知道這是精緻講究的菜肴,也許比5星船的餐也更講究?沒有任何郵輪會給客人免費早餐吃魚子醬?不過,你也可以在晚餐點一份Beluga,那就承惠290歐元!酒水有點貴,啤酒礦泉水都是12歐元。晚餐前後酒吧擠滿人,因為就是在餐廳與酒吧,大家盛裝出席,才像當年克莉斯蒂寫的Orient Express的氣氛。你不一定喜歡這種英國貴族式的排場,但還是值得體驗的。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至於服務為什麼好?船上侍應全是法國人(主要 )和意大利人,舊世界的傳統服務水準,像Romanee-Conti和Petrus,最終仍是新世界的counterpart比不上的 (而現在五星船都用濱人印度人,白皮膚的則是東歐人,法意人都當經理去了)。這樣講究的原因非常簡單:按每天計車費比五星船的每天收費貴,只是羊毛出自羊身上的道理。不過車上沒有特級陳年佳釀,其實理由也非常簡單:列車不停的顛簸,顯然不宜藏酒。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我要再指出,坐VSOE 威尼斯辛普朗東方快車,享受車的設備和氣氛而不是遊埠才是 ‘正確的目的’。不過,既然也是一次途經阿爾卑斯山到威尼斯的陸上旅行,也應說說沿途的見聞。第一天晚上9時到達巴黎東站,停半小時上客,第二天11時半到了奧地利的茵士堡也停了20分鐘,我們可以下車。車子有時中途停下來,可能是因為對面來車,或者是在邊境海關通關。最好的風景,是次日清早6時到11點的航段。第一天十時報到,第二天傍晚6時才到威尼斯。最理想的安排,肯定是入住東方快車旗下的酒店,威尼斯的Cipriani: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度假酒店。反正在車上睡單人床,不是富豪習慣的,所以更應住極品酒店。也許Cipriani旺季的房價是最低1千多歐元?不怕,世上有錢佬非常多。這次我沒有住,但我曾有幸住過Cipriani,我認為絕對值得,因為他們每年冬季都休息4個月裝修。不管你是否喜歡,試坐VSOE和試住 Cipriani,是一生的回憶。我也要這樣說,洋人即使不是富豪也會像我 ‘試坐’ (定義是不常坐)VSOE,然後就在碼頭截水上的士花100歐元直奔Cipriani。大陸暴發戶也會這樣做,只是香港人比較精打細算?我們 ‘要改’!VSOE不便宜,但也沒有坐頭等位飛倫敦貴呵。

火车就是目的地 : VSOE 东方快车的非常体验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观兽之旅的乐趣

$
0
0

去年是我難得沒有作觀獸之旅的一年。看野獸和坐郵輪是我最喜歡的兩種旅行方式,但兩者截然不同。

观兽之旅的乐趣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坐郵輪是最舒服的:上了船之後就天天換埠,不用舟車勞頓,吃喝玩樂全在一個無所不備的高級的‘家’裡,一切都那麼方便。但觀獸之旅則相反:性質上它根本就是辛苦的旅程,天未亮就得起床,披星帶月地在風塵滾滾的森林裡趕路,為的只是 ‘看到一些野獸’,至於看到什麼,那只能隨緣。對我來說Safari是百看不厭的。但我馬上要說,如果你以為這樣辛苦總可以看到像Discovery Channel拍的獵食鏡頭,甚至獅子和非洲水牛或Hyena的對峙,那就錯了。電影上的幾分鐘,其實可能是一組專業攝影隊經過幾個月的追踪才能拍下一些片斷,再剪緝編成的!一部精采的紀錄片可能要拍幾個月,攝影組也有特權。就因為是這樣,儘管很多人 ‘看過一次就算’了,我們這些觀獸(及攝影)的發燒友之所以一再回頭,就正是因為還沒看到像Discovery那種場景 (其實也知道那是幾乎不可能的)!

观兽之旅的乐趣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說實話,電影的那些精采鏡頭,你可能永遠都看不到!在森林裡,我們其實是給人牽著鼻子走的,即使你光顧最貴的酒店和導遊並包車,其實也不過是在大約規定的時間,走大約既定的路線:比方說,深夜是不准出車的。有時你看到一張很好的照片,但拍攝者可能己在現場潛伏了三小時!我雖然也屬發燒之列,可是要我這樣做那是大苦事,完全沒有旅遊的樂趣。我能做到的只是隨遇而安,也許 ‘多來幾次’罷。

 

看獸的日程,通常是清早6時出發,一杯咖啡(你不敢喝兩杯,因為三小時後才會有洗手間可用)一塊餅干後匆匆出動,約8時半回來,跑了半天才真正能吃早餐。然後是在酒店裡的休息時間,小睡及午飯後也許2:30再出動(時間視季節的日照時間而異),晚上日落回來晚餐,次日再 ‘捱’ 過。雖然這是辛苦之旅:森林的路根本不是 ‘路’,四驅車甚至可以駛進乾涸的河床,而且必然沙塵滾滾非常髒,可是即使是天天穿慣高根鞋的大都市小妹妹,第一次去尤其是在第一天,必然也會大驚小怪的認為 ‘非常刺激’,只是這類 ‘旅遊觀獸者’ 大概看過後就永不回頭!這樣每天出車兩次,能看到什麼,完全要看你的運氣!上兩次我在印度各住四天,每天出車兩次,第一次我8次出車都看到老虎,成為晚飯餐桌上的受人羡慕的人,可是第二次的四天也是出車8次,我只有一次遇虎,反而成為大家同情的人!無法解釋的運氣因素決定一切。

 

要 ‘確保’ 看到很多野獸,最好當然是在所謂 ‘大遷徙’ (Great Mirgation)的日子,可以是從六月至九月,到坦桑尼亞的Serengeti,或肯尼亞的Masai Mara去。這些日子,野獸舉目皆是,幾十萬隻角馬遠看密集如蜂窩的蜂。這其中也給獅子和鱷魚做成最好的獵食機會。關於所謂大遷徙,相信不少人會對此一每年的奇怪自然現象有誤會。其實這並非有組織的天然行動。原來,這兩個大草原以馬拉河(Mara River)為隔,食草動物吃光了河的這一邊的草,就必須渡河吃那邊的。當河對岸的草吃得差不多了,這些動物就會再渡河回去吃再生長的新草。在這幾個月裡持續不斷的遷徙中,角馬為主(幾百萬隻多如蟻) 斑馬次之的食草動物群,就這樣在幾個月裡犧牲的犧牲 (集中在一起等餵獅),新生的新生,…這不過是最原始的適者生存,生生息息的道理。獅子獵食好像很殘忍,但也是為了生存罷了。只有餓了的獅子才會獵食,並不好殺。為了吃飽獅子也要冒險。太餓時它們攻擊水牛甚至強大的河馬,有時反而賠上一條命。

 

限去一次Safari,恐怕應看的是所謂的Migration了,那也正值非洲的冬天,氣候乾旱群獸會集中於水源。雖然不一定能看到黑犀牛 (看白犀牛也不在此區),可是看獅群是家常便飯。通常我包車,可以吩咐導遊我 ‘今天想看什麼’。至於拍照,請備600mm或以上的鏡頭!

 

我專程要看的是野獸,並且想拍它的 ‘大頭照’,其實到什麼地方看都沒分別,非洲的景色主要都是灌木草原,差不多。這樣說比較高級的觀獸,也許是到南非或博茨瓦納的私營動物園:最大的私營動物園如南非的Mala Mala可能大如港島。這裡的酒店是5星水準的,服務一流,出車全是 ‘窗口位’ (其實是坐開放的四驅車),有時可以獨佔一車。這樣玩的代價是折實也得每天近千美元,是到肯雅即使住Serena的五倍。這一如坐郵輪,有錢人坐Silversea,窮人坐Royal Caribbean,各得 ‘用所付代價能買到的物值’。

 

我也到印度尼泊爾看獸,因為那裡能看到非洲沒有的老虎。印度最著名的觀虎保護區是Ranthambhore National Park,我也去過恐怕有六、七次了。那裡的辦事遠比非洲落後及官僚作風,每次去都一肚氣回來,也要說印度森林風景雖勝過非洲,但野獸都好像躲起來似的,尋老虎更是可遇不可求,導遊大都是為了拿小帳而上班的穿制服的乞丐。規矩是看到老虎就要給小費,少給點面目猙獰。森林配套也落後。我已受夠了,如果你不像我 ‘必須看虎’,印度的safari 遠遠比不上東非,初去或只想買一次經驗就不用考慮了。

观兽之旅的乐趣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當年我年年去觀獸,為的是希望能出一本專業水平的攝影集,可是野獸是永不聽話的,也許還要再去!儘管也確有些好照片,還是不夠出書的。我会继续努力!


花三天冬游芝加哥

$
0
0

 

 有两个原因使我急不及待的竟在冬季不因去的是有名的Windy City而重访芝加哥。第一固然是芝加哥本来就是我的至爱城市之一,只是以前交通不太方便: 而几年没有去:它在美国的东北,距东西口岸都有点远,所以一再想去也没有成行;第二自然是国泰新开了不停的直航班机,十三小时小休半天就到了,于是芝加哥一下子取代了纽约,大有可能成为我飞美国东岸的新进口港。芝加哥的O’Hare机场非常大,可喜的是它国内航线虽多却不是最大的国际空港,国际航班远不像纽约洛杉矶的多,于是抵达后清关非常方便,官员也出奇地有礼貌,不是JFK那些世上硕果仅存的黑面移民官,他们永远代表美国人展示了他们幼稚自大兼种族歧视的德性。经此一飞,就不用再在JFK受气了(受气数十次的经验)。

花三天冬游芝加哥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冬天抵达兼下雪,不好的是机场不少公共交通都不大操作。其实有地铁,可是有行李不太方便。一名印度人上来搭讪,说他刚送机特价60元回程送我,上了车快到半岛酒店时,他说收55元就可以了,并问我他 ‘是否好人’ 。后来回程请酒店叫的士,看表收费是45元。无法,不但在纽约,芝加哥的的士司机也是印度世界。这位仁兄你总算是 ‘印式好人’ 了!

 

这是一次豪华旅程。国泰芝加哥航线的商务客位用的是最新(也可能业内最好) 的新设计,非常舒适,我住的半岛也是芝加哥无数豪华酒店最好的一间。半岛在著名的The Magnificent Mile的中心,这是最高档的商业区, LV,Hermes,Chanel,Armani,Gucci…,和名酒店如Elysian (唯一与半岛同评5星兼AAA 5钻的酒店) ,Park Hyatt,Ritz Carlton,Four Seasons,Drake…全在此区。著名的Michigan Boulevard North的漂亮建筑和晚上的张灯结彩,使我毫不犹豫的选它为世界最漂亮的街景。一条密歇根北大道贯通此区,就是世界著名的Magnificent Mile了,在此一切购物应有尽有,尽管偏向高档,可是也有北美著名的Best Buy电器店。密歇根湖畔也只是在步行距离,再往北走就是Old Town 。不过Old Town和China Town之类无甚必看的特色,仅游三天就不要浪费宝贵时间了。我认为最好的Tourist Guide应教人 ‘不要到’ 什么地方,而不是教读者什么都要看。我们只是游客,时间宝贵。芝加哥非常大,可是它不同洛杉矶,精华高度集中,是个完全可以步行的城市。从这里走一条密歇根大道,过了河就是传统的市中心,沿途要不是非常漂亮的古典大厦和近代令我瞩目,就是有趣的商店和橱窗,绝无冷场。我就这样的在三天里一天逛8小时而不厌。沿着南北区分界的芝加哥河,景色非常美丽。我在河畔一再流连,拍摄世上最美的城市景色。

花三天冬游芝加哥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正因芝加哥的精华的高度集中,基本上这样大的城市竟是一个 ‘步行城市’ (Walk -able City) 。像上海般的方便而不像不宜步行的北京。芝加哥传统的旧有市中心是在南边,而不是我这次住的更豪华的 ‘黄金哩’ 。传统的中心区被高架火车铁路围绕着,所以俗称The Loop。在这里,有着世上最密集的摩天大厦,比纽约还要令人震撼。当年世界最高的大厦是在这里,我早就 ‘震撼过’ 了,可是今天回来,感觉依然,使我一再忍不住向上望,感受一种别处没法体验到的视觉效果。是的,世界最高的大厦都在 ‘远东’ ,从某种角度看,美国即使不落后也不再代表现代化的极峰了,可是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美国大城市领头高度发展,很多建筑设计无以伦比的漂亮大厦,都密集发展建在中心区,经几十年的经营,才遗留下如此有震撼性的市容。这就是芝加哥!这里市中心不是特别宽阔的大街,才令人觉得两边的 ‘摩天’ 大厦的气势,比纽约还要壮观!而在The Loop 的圈子里,各种档次的购物和饮食,百老汇式的戏院和娱乐场所,特色商店(我以前便曾在这里的一间当铺寻宝有得,买到不错的古董表) …我之所以天天留连在芝加哥的街头而不疲(冬天,气温约摄氏 负10度而大风,跟着到了多伦多竟觉得 ‘温暖’) ,就是因为这样的街景(尤其是入夜后的灯火) 。有趣的商店,有趣的民生(市中心竟有几间大学的Campus可以进去一看) ,著名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歌剧院,几间一流的博物馆,都在步行范围里。虽然这样逛,路程也不少,但因为沿途都是景色,也就令我安步当车乐而不疲了。

 

也许洛杉矶的人口己超过芝加哥,可是洛杉矶绝无芝加哥的气势,我认为即使纽约也没有芝加哥的气势!一如纽约,芝加哥城市设计的布局也非常科学化。一张地图在手,只要有什么街道的门牌,找什么地方都很容易。也因为这布局,使芝加哥成为一流的Walking City。这里的Madison 街是分隔南北的大街,State街则分隔了东西,Michigan大道是穿越南北的通路。 这两条街的交界 (State/Madison intersection) 是地址网络的中心点,门牌号数显示了某一地点与这中心点的距离。芝加哥中心的每一英里约有8个街口 (即建筑群的 Block) 。所以 North Addison街 3620 号即是表示这地方在Madison街往北第36个路口的20号。纽约也有类似方便步行的系统。芝加哥自称The Second City,只认纽约为老大,但事实上它的城市气势也远胜洛杉矶和旧金山,像更大的城市。真要看遍芝加哥,你会发现这城市有十多个不同的 ‘市区’ ,都分布在The Loop的四周。市内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绕行The Loop 的高架轻铁 (L Train)接驳着芝加哥广大的交通网络,光是这条环城线就有144个车站。另外可连接Blue Line通往机场,和Red Line贯通南北,都经过 Downtown。 Matra 高速火车则贯通市中心Downtown和近郊。单程车票是2.25元,一天通票5.75,三天14元,可说很便宜。最好的是略为做点功课后,芝加哥虽大,却是最容易游的城市之一。连交通费都很便宜 (包括坐的士,只是希望你不要像我,在下雪的日子在机场碰上印度好人司机) 。国泰新航线中午起飞大约当天同时到(赚了12小时的时差) ,一点都没有跋涉之苦。新的商务舱的舒适甚至使我不大愿下机!我每年都到美国,现在我会弃纽约而以芝加哥为Gateway。这次其实也只是经停芝加哥,可是因为景点的集中,三天就看齐精华了。跟着我从芝加哥飞纽约,每小时有很多班机,用小飞机穿梭,我在网上买的机票竟可便宜到难以置信的45美元(当然是时价) 。 

柏林丽思卡尔顿酒店

$
0
0

2012的12月我在歐洲過了一個真正的冬天。我在聖彼得堡體驗了當年 列寧格勒之困足以擊敗希特勒的武器:嚴寒!那天負12度還可容忍,但加上85%的高濕度和大風加暴雪就太不好受了,幸虧僅兩小時的飛行就到了柏林,氣溫4度令我覺得 ‘溫暖’。這次我住在Ritz Carlton,仍然選住Potsdamer Platz區。

柏林丽思卡尔顿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其實去年此時我也在柏林,也是住在同區的Grand Hyatt。這個區的晚上可熱鬧了:聖誕前有一個德國道地的Christmas Market,幾十個檔攤有小食檔也有雜貨檔。在近冰點的氣溫下,一杯熱白酒(Gruhwein)在手,三兩知已站著咬熱香腸聊天,真的另有滋味。在還有柏林圍牆的時期,Potsdamer Platz是西柏林較近圍牆之處。那年代我就曾到過這裡的柏林愛樂Philharmonie音樂廳聽卡拉揚!當時連Sony Centre都未建成,非常荒涼。今天它是柏林最時麾的 “in” 地區。

酒店越新越好:2004開幕的這間Ritz Carlton,在玻璃牆大廈林立中顯得特出:它是用石牆建的那種上世紀20年代流行的Art Deco式建築。這類建築在邁阿美最多,芝加哥紐約也常見,但在柏林尤其是在這個最現代化的市區,這樣的建築物就能以 ‘不配合環境’ 鶴立雞群突出自己。結果它成了柏林的新建築地標之一。

其實柏林酒店一直偏多,使房價 ‘不夠貴’,但我發現這裡仍然繼續新開了多間酒店的名牌,剛開不久的一間是Waldorf-Astoria (在Zoo,環境有點雜)。Potdamer Plaza區就有4間5星酒店。以前喜歡住Zoo,現在喜歡博茨坦廣場。

柏林丽思卡尔顿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303間客房的柏林麗思卡爾頓,可說是Art Deco與現代建築的fusion,但室內裝飾卻是古典的,極像莫斯科的Ritz Carlton,也大概是很多間麗斯卡爾頓的一般風格,包括香港的 ‘世界最高酒店’。紅色實木地板配大理石,再鋪上紅花地氈的走廊,給人溫馨的感覺。傢俱則是仿20世紀30年代的式樣。這是很舒適的 ‘像豪宅家中’ 的客房。

柏林丽思卡尔顿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柏林的精華是重建後的東柏林,今天的Friedrichstrasse大街已取代Ku’damm成為高檔名店林立的柏林第一街,從酒店步行過來只是20分鐘罷?我永遠記得在東德與圍牆的時代我早就來過,整整一世代就這樣過去了。那時的S-Bahn鐵路己環城通行東西柏林。佛得列治街(在東柏林)有東德軍人持機關槍守衛著,因為東德人能跳上地鐵他就會成為西德人。我 ‘能進能出’而東德人不能,當時特別過癮,至今難忘。以後也因聽音樂常回柏林:我喜歡柏林,像甘迺迪說的:Ich bin ein Berliner!

 

柏林麗思卡爾頓酒店是公幹客為主的酒店,只設有規模不大的健身室和泳池,但Spa設備齊全。主餐廳是賣法國菜的19世紀式的Brasserie Desbrosses,裡面的裝潢很多是用法國運來的古董,開放式的廚房,龍蝦主菜也只是34歐元,非常合理。但最有趣的是旁邊的The Curtain Club酒吧,每天準六時 ‘開幕’ (所以叫Curtain Bar),每天都有英式的Beefeater來執行開幕吆喝的儀式。樓下還有寧靜的下午茶座,聽說有40種茶可以選擇。這裡的餐飲就只是這些,應付住店客人的需求為主,不像香港的麗斯卡爾頓般做很大的餐飲生意。

入住任何一間Ritz Carlton,都最好是選住會所樓層(Club Level)了,柏林也不例外。這是 ‘酒店裡的酒店’的概念,150平米的Club Lounge大客廳全日供應飲品小吃,還有免費上網。在房間上網是收費的(非常昂貴)。這客廳裡還設有給客人用的電腦,不過一方面是德國鍵盤 (找一個必須的 “@” 號就花了半天),而且還是我不會用的蘋果電腦,搞了半天才會用。

 

房間舒適之餘卻可惜無熱水及咖啡機,我提出要求就馬上送來。我喜歡莫斯科麗思卡爾頓的 ‘更先進’,那裡連洗澡都有一種Caviar可加進水裡。到現在我住過的Ritz Carlton,已包括莫斯科、多倫多,香港,和胡兹堡,今次住柏林是第五間了,都是非常好的 ‘超5星’酒店。因為它有Club Level而柏悅四季半島文華都沒有。這些超級酒店自認服務最高不用Club我不同意,其實只有在Club Lounge裡才可體驗個性化的服務。因為有Club樓層,所以麗思卡爾頓是我的首選Favourite Luxury Brand。柏林Ritz Carlton被Trip Advisor的入住者票選為全球第十二最佳豪華酒店及德國第一最佳酒店,可見它的高水準。

 

在離店的前夕,晚上開床時管房送上一份Pastry廚師做的甜品,附上一封手寫的 “歡迎再光臨”的短信,署名是Guest Recognition Team,令人感動。就是這些小節,使麗斯卡爾頓不愧是 ‘超5星級’,也使我一定會回頭。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0
0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2013年5月20日我在Barcelona登上MSC  Splendida (輝煌號) 作了一次航程非常標準的七天地中海之旅。雖己是春夏之交,天氣仍然涼快(甚至有點偏冷) ,但這正是我要的天氣。七、八月旺季地中海可以很熱,人太多而船票票價可以加倍。航程是Barcelona,Valencia,Tunisia,Rome (Civitavecchia) ,Genoa (Genova) ,和Marseille,不但到的都是我常到的地方,而且幾個月前我才坐Costa Fascinosa和Norwegian Epic先後兩訪這些港口的大多數。但不要緊:我坐船持 ‘船就是目的地’ 之旨,同樣的航線,每間船公司各有不同的服務模式,都有不同的玩意。但最重要的是,這次我要試的是素聞其名的MSC的  ‘船中船’ ,其MSC Yacht Club,遊艇俱樂部客艙,船方的中文譯名叫做 ‘貴賓區’ 的服務。我坐船五十多次,這次只是我首次體驗這只有MSC才有的特色服務。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我常說 ‘只有最貴的船,沒有最好的船’ 。五星船的票價是我們通常坐的四星巨輪票價的四倍或以上,儘管那樣的高價能買到最舒適的客艙,優良的服務,和最好的餐食,但對年輕人來說,五星船可以 ‘很悶’,因為船小,表演節目簡單,晚上無甚娛樂,十時後多半是老人的船客都上床了,可是這鐘點也許才是四星巨輪的黃金檔。10萬噸級的超大船像MSC船的大表演,台上會動員30多人,在千餘座的大劇院用盡高科技激光與燈光的特技,而且派對通宵達旦。於是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大船的設備再加上高級小船(五星船多半是小船) 的服務,才是理想的平衡。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Yacht Club,設計構想正是要做到這點。

遊艇俱樂部的構想概念非常創新。貴賓區設在船頭最高的四層,在那裡劃出一個設備齊全的廣大空間,有專用的餐廳,戶外休遊區,泳池,甚至有一個非常舒適的全日服務大客廳,內供飲食,費用全包:這概念在酒店行業就是 ‘會所樓層’ 。郵輪業內真能做到有這 ‘船中有船’ 的設備的,今天就只有MSC的三艘最大的旗艦,也許還有NCL Epic的Haven也算類似。貴賓區甚至有專用電梯,使用這電梯及進入會所的範圍,都得使用門匙插卡,保障了會所範圍的私密和寧靜。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贵宾厅管家接待处

 

那天我到達巴塞隆納的碼頭,立即享受到貴賓待遇。行李員一看到我的Yacht Club倉號行李牌馬上肅然起敬,第一时间帶我到特別的接待櫃台。那裡早有Yacht Club的管家在候著,以後一直在他的陪同下打點行理,由他引領到貴賓區設在船頭15層的接待客廳,一口氣辦完一切手續。進入客房時我的行李早就到了。這是完全的私人接待服務。貴賓區的客房,全有真正的管家服務。每個舱房都有你的管家,給客人打點一切,服務的細心甚至超越五星船。管家幫客人打點行李,辦餐廳訂座和岸上遊,吃第一頓晚餐時我的管家堅持要帶我到餐廳:在這樣大13萬8千噸的船,第一次真不易找的餐廳。俱樂部接待處在船頭15層,專用餐廳L’Olivio在船尾15層,但在船頭的15樓另設一間幾乎全日開放的餐廳酒廊,實際上從早餐到晚上兩點鐘的消夜,不論什麼時間都有飲食供應。這個酒廊Top Sail Lounge面積達297平米,有140個座位,只限貴賓區客人專享。我可以在這裡吃個別服務的下午茶,或飯前喝一杯雞尾酒,也可以吃自助午餐……要說的是貴賓區的餐食和一般乘客餐廳不同,講究得多,專用餐廳的餐食都是即點即製的,作料包括龍蝦黑松菌,服務完全是五星船一樣的規格。由於貴賓區用很大的面積和很多員工接待人数很有限的客人,所以永遠不會有排隊的需要。第二天我坐穿梭巴士進城,管家不但給我訂好巴士票,還堅持要和我一起下船帶我到巴士。服務簡直 ‘好得過份’ ,專用餐廳和酒廊的服務也可以用超卓來形容。

 

我這次坐船,就正是為了體驗這裡的 ‘船中船’ 服務。誰都知道,大船的好處是船大,活動地方多,節目多元化,不好的只是人擠,服務和飲食質量也只能 ‘將貨就價’ 。MSC獨特的Yacht Club服務,因為一切全包,包括專用餐廳和酒廊的酒水,所以它收的價錢並不貴。我的感覺是,在貴賓區,可說兼有五星船的服務,卻同時享受了外面大船的熱鬧。非貴賓區整整三層的六間餐廳和十多個酒吧你也可以去湊熱鬧,但我雖然也喜歡晚上出去  ‘人看人’ ,到底還是專用的會所設備的寧靜高級,使我的吃喝不假外求。只經一天,我便可以確認坐MSC選住貴賓區是絕佳的主意。和別的船比較,也許Cunard的船實際上也有等級之分,Grill Class客就享受不同的餐廳,但卻只有像MSC這船 ‘遊艇俱樂部’ 的專用區,及其絕對提升到一流的服務,才覺得自已得到VIP式的服務。貴賓區票價當然比普通露台房貴,是5對3的價差罷?但和五星船比較還是便宜得多。也許食物還是五星船優勝,但一般五星船始終是很悶的。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贵宾区专属餐厅

 

貴賓區只有71間客房,房間很大,很舒適,有浴缸,和有可以步入的衣帽間 (Walk-in Wardrobe) 。這樣的設備通常只見於五星船。今天的晚餐是Gala Dinner,Yacht Club餐廳的主菜是龍蝦 (而普通餐廳吃的是大蝦,哈哈) 。

 

於是我想MSC Yacht Club 也許正是某種理想的妥協?MSC船中只有13萬噸級的三艘巨輪有這等級,我想如果我坐的是這級的船,我絕對會選坐Yacht Club. :我認為這是郵輪服務極好的新概念,值得廣泛採用。

 

且说航程。第一天晚上開船,次晨清早就到了第一個港口,西班牙第三大城市Valencia。市中心距碼頭只是20分鐘車程。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城市,似乎因為西班牙經濟不景氣,物價似乎特別合理。市中心火車站的旁邊就是鬥牛場。這裡到馬德里也不遠,聽說只是3小時車程,船上就有去馬德里的岸上遊。這樣的港口其實才是最理想的郵輪港,我可以在沒有奔波壓力的情況下,算能看到全市的精華。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早餐的Palma火腿 

 

次日整天航海,於是正好享受會所的服務與設備。不好的只是,通常風平浪靜的地中海,今天竟然非常大浪。結果,船長在六時宣布,明天取消到突尼西亞的La Goulette,改往意大利西西里島的Palermo。我不禁想到,最近幾次坐船,我常常碰到因天氣變化改變海港。Palermo我最近曾不只一次坐別的船來過,我有點失望但知道這正是坐船 ‘非人力能控制’ 的範圍。其實往西西里也一樣大浪,於是向健談的餐廳經理請教為何改道。他說原因是La Goulette港的進港口狹窄,我們的船太長,風大有危險怕轉不了頭。事實是我航行地中海也許有20次了,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一般平靜的海域波濤如此洶湧。這樣說,虽然这次是意外,也許還是夏天七、八月旺季,才能保證風平浪靜了。幸虧我不暈浪,而且風浪雖算大,比起我經歷過的Cape Horn和Tasman Sea 也只是小兒科罷了,也幸虧輝煌號到底是能受浪的超大船。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Civitavecchia 难得一见的巨浪

 

這艘最新世代的巨輪,有一間最好的高科技劇院,可說全部座位都有無遮擋的視野。船上的酒吧都各有主題,適合不同興趣的客人,很好玩也有觀光的價值。大堂5樓中央的多層Atrium是船的焦點,那裡是人看人最好的地方。這裡演奏的音樂通常是輕古典音樂。7樓有一個意式的廣場,四圍是商店。離開了遊艇俱樂部的寧靜範圍,也有的是熱鬧的去處。

 

Palermo竟是我的三訪了,碼頭就在市中心。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不是旅遊城市,也不太繁榮。隨便出去逛了兩小時,記憶猶新。坐船多了也就都是那些港口了。郵輪港口的變動,損失最大的是船公司,因為岸上遊這樣的大生意得取消了。這一改,船上的幕後工作量也可大了。

 

晚上開船次晨10時到達羅馬的外港 ‘老城市’ ,風浪大也有點好處,有催眠的作用。早上半醒覺得船還在動,以為還早,後來覺得不大對,開燈一看,原來竟己十點半。走出露台,強風大得驚人,我看到海浪衝過防波堤,偶然冒起達五層樓高的浪花。原來因為風太大,我們的船雖早己泊岸,可是一直開著引擎!所以我以為船還在行駛著。不遠處泊著的AidaBlu,我看到竟然要用兩艘領港船,在迎風的另一邊用船頭頂著它的船身,開著機來對抗大風!這是我從沒見過的又一次新經驗。

 

Civitavecchia是羅馬的外港於是也就是許多人心中全程的精華,但到羅馬得花三小時以上的來回車程。我到羅馬己N次,天氣又不好,於是沒有去反而在此看海灘的大風浪。這才是難得一見的。

 

次日到的是哥倫布的故鄉Genoa。熱那亞其實是全程上客最多的海港,今天登輪的有一千多人,包括有大約150個香港人和大陸人。據說MSC Spendida每程船都一定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客,所以船上聘有Chinese Hostess,她是服務一流的四川姑娘涂小姐,曾在歌詩達工作。她會說粵語,據說竟是從香港電視學的。MSC的航程,實際客人可以自選在那一個海港上船下船。熱那亞上船方便,碼頭就在市中心。船到後我們過境的也可以輕易到市中心逛。我很喜歡熱那亞舊城區,那裡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性建築。要逛的地方都在郵輪碼頭的步行距離。花三小時己足以重溫這個我非常喜歡的城市了。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热那亚

 

最後第七天早上8點到達馬賽,從碼頭進市中心約半小時,穿梭巴士15歐元,車票全日不限次通用。馬賽有很多可逛的地方,所以我早上進城,回船午飯後再回去,反正五點半才開船。馬賽的觀光焦點是市中心的 ‘老海港’ 。幾個月前我坐船來過那時正在施工,但現在己在行人廣場上建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階,屋簷用鏡面,效果新鮮。昨天在Genoa是週末大多數店都休息,今天星期天市中心反而熱鬧著,那裡有兩間老佛爺百貨公司都開門營業。船客也可參加岸上遊到Avignon等好地方:馬賽正是遊普羅旺斯的出發點。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马赛的镜面天幕

 

第八天我在巴塞羅納下船,一週的航程我覺得太短了。試坐MSC Yacht Club我很滿意,也許它正是某種理想的妥協:大船的熱鬧和5星小船的寧靜與服務隨時任選。可惜在MSC的船中,只有13萬噸級的三艘巨輪有這等級,但我想如果我坐的正是這級的船,我絕對會選坐可說大不相同的Yacht Club:我認為這是郵輪服務極好的新概念,值得業內廣泛採用。

船才是目的地:試坐地中海郵輪的 ‘船中船’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MSC的Show永远有大场面

 

下船那天我的管家陪同我,在我自選的時間隨時下船,把我送到的士,這樣的服務,就算五星船也做不到(五星船也會趕你下船,而且到埠後管家己不管了)。我想我己成了 ‘遊艇俱樂部’ 肯定的回頭客,也許主要就是衝著從管家到專用餐廳的超卓服務!对英语不灵的客人,船上还有中文服务呢!

 

旅游窍门:游这航线还是以在Genoa上船最宜,那里邮轮码头就在市中心。国泰航空有从香港飞米兰的直航班机,从米兰到热那亚只是大约两小时多的车程。 

汉堡的地标经典大酒店

$
0
0

汉堡的地标经典大酒店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在德国,我最喜爱的城市是汉堡,在汉堡,我最喜爱的酒店是Fairmont Vier Jahreszeiten。

 

之所以把汉堡放在柏林和慕尼黑之上,是因为汉堡有漂亮的历史性建筑物,宽阔的大街和广场,这些柏林也有,可是柏林没有市中心的湖泊和运河。原来汉堡的运河多于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两地运河的总数,有2485堵桥梁之多。汉堡又是个活跃而多姿多彩的海港。

 

我在这城市的Favourite酒店,就在市中心艾尔斯特内湖Binner Alster之畔。酒店的德文名字是 ‘四季’ 之意,可是酒店与我们熟悉的四季集团无关。Vier Jahreszeiten  之名早在1897年2月24日开幕时就用上了。2007年加上了控股集团Fairmont的名字。

 

这间汉堡四季雄踞湖畔,场面宏伟,看似是很大的酒店,可是它其实只有156间客房,几乎可以说是Boutique酒店。不用说的是,正因酒店不大,才能确保最高的经营尤其是服务质素。

 

说来有趣,原本临湖的漂亮的地标建筑是一座狭窄的建筑物,今天的酒店是历年往后扩建的,它竟是14间邻接房屋合并起来的复合。每一间客房,都是个别装潢的,可说间间不同,可是有相同之点,是装潢都采古典风格,很多房间的家具都是真正的古董家具,可另一共同点,是在古色古香的外观下,每间客房都具备了最现代化的设备,甚至可以说非常的High Tech,不论石英灯光的配置,免费的高速宽带,多线电话,多频道液晶大电视及DVD机和iPod Dock,Nespresso咖啡机…酒店刚于2010再完成了大翻新,住起来真的可说Modern Convenience无一不备了。

 

酒店的大堂是历史性著名的,像皇宫,大玻璃窗外就是湖景。听说见多识广的魔术大师戴维高柏非当年入住时也为之 ‘傻眼’ 了,一定要先拍照留念才肯进房。酒店过去的客人名人太多了,今天的一些套房都以常住房客Maria Callas和Peter Ustinov等命名,但也许最麻烦的房客是苏菲亚罗兰:她要求酒店把大浴室的一部份改装为厨房,好得亲自入厨给老公造饭。是不是这级数的大酒店 ‘永不说不’ ?当然,这样做客人要付出代价。看酒店的服务之殷勤,也许你也可以这样要求?

 

其实另一边的Jahneszeiten Grill兼下午茶座,绝不比著名的大堂逊色。同样古色古香的装潢,我却特别注意到中央餐桌上陈列着的古董蒸气茶器,黄铜擦得发亮的。这里再进去就是著名的Café Condi,一间小小的开在引伸建筑物的咖啡厅,其重要性是因为听说这里一直被认为是在汉堡享用High Tea的经典去处,名人在茶座上出现了几十年。Café Condi 也是酒店客人享用早餐的地方。酒店的其它餐厅还包括美芝连一星的Haerlin餐厅,亚洲料理Doc Cheng’s (相信因为酒店大老板是新咖坡的Raffles) ,和最有趣的是门外放在湖边的浮台餐厅。这间酒店的餐饮很多元化。

 

在Café Condi吃早餐,你可以马上能体验到酒店的 ‘超桌服务’ 的传统是怎么一回事。进了门,领位的员工会不厌其详的问客人选怎样的座位:他们有小小的阁楼,有靠窗望湖的雅座,然后马上有人拿报纸给客人。早餐的质素是最高水平的。冷盘自选自助,热盘特制,我吃到了极为精美的 ‘滑蛋炒湖虾’ ,真不是普通早餐的菜式。我同意,汉堡费尔蒙四季所自豪的 ‘服务至上’,是真实的。服务员的亲切态度都发自内心。离店时我的行李送下来只是稍慢,大门穿大礼服戴礼帽的Door Porter亲自上去帮忙,只为行李能早到两分钟罢。

 

这是汉堡最好的酒店,有历史有性格,服务个性化。酒店在Jungfernstieg,没有更中心的地点了。我想我必会一再去汉堡,也必住Vier Jahneszeiten。这不单只是住得舒适,也是生活享受难得的一次切身体验!

 

推荐卖点

 

住这里是对百年历史的体验,低层的湖景客房尤其专用真的古董家俱,和古画与挂毡,值得注意。今天己造不出这样的手工艺品;

 

Jahneszeiten GrillCafé Condi享受下午茶,慢慢的坐它两小时,两者截然不同,但都值得感受一下;

 

如果天气好,就在湖上的浮台餐厅吃顿观景午餐,天气不宜就吃酒店的星级餐厅。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0
0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2011年的 8月27日,我在西雅图登上Golden Princess,第四次坐邮轮巡航阿拉斯加。以前还有一次也是坐公主邮轮,那次是从Anchorage到温哥华的较长旅程,还加上参加了Princess的几天Land Tour。其它两次我坐的是Crystal和Silversea,都像今次一样,只是走Inside Passage。论看风景,精华都在较精简的Inside Passage之旅,可是必须经Glacier Bay,那是阿拉斯加的精华,爱好风景摄影者的天堂,世上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让人在大半天里,集中看到那麽多的冰川。这也正是我一再到阿拉斯加去的原因:每隔一些日子就想回头重温这美景。Princess是阿拉斯加最大的操作者,其次是荷美(HAL):当年两间公司争生意,它们的业务还包括了经营火车和酒店,今天都属同一集团。

 

星期六下午四时在西雅图开船,同样泊在91号码头我们船旁的荷美的Westerdam早十五分钟开出,跟着也看到停泊市中心的Norwegian Star跟在後面。我一点钟登船,午餐後匆匆安顿下来,晚上早些吃过晚餐,随便看了第一晚的节目介绍的表演,就上床早睡。我早到一天在西雅图的 W Hotel先过了一晚,其实我坐海南航空的飞机从北京直飞,只花十一小时就到了。要说的是海航的商务客位非常舒适,服务像 ‘别的公司’ 的头等。但尽管机上和酒店都睡得好,仍免不了jetlag之苦!於是第一晚在船上最大的享受,是今後七晚用的大床(哈哈,艙房很小可是床還是大的)!

 

次日整天航海,也是第一个Formal Night。也许八月底已是阿拉斯加游的季末了,海上有点风浪。整天船上的节目,包括购物推销活动,油画拍卖,和试酒会,都在做生意。岸上游的柜台整天排长龙,船上上网每分钟得75美仙而你 ‘不能不光顾’。无疑机票和一晚酒店也许已超过船费,可是船上的消费会很快 ‘赶上’。得到这一整天的休息,加上晚上时钟拨後多睡一小时,已能消除时差之苦了。坐了长途机,下船後我会用盡機票续访三藩市、拉斯维加斯,和温哥华。

 

当年Grand Princess是第一艘打破10万吨级的巨轮,跟着就是我这次坐的Golden Princess。那時我也曾坐此船游加勒比海,可是船翻新了,最重要的是泳池旁建了Movie under the Stars的大银幕,五楼Plaza的大堂增加了新的International Café和  ‘摇钱树’ Vines Wine Bar。这些都是最新的Ruby Princess和Emerald Princess上的设备。奇怪的是一向24小时服务的Horizon Court此船半夜就关门。要指出的是,同样是Princess,去年我坐Star游墨西哥时发现服务水准比在歐洲大有分别,还以为是船的分别,其实是 ‘国内航线’不免偷工減料之故。像这次坐海南航空,我常坐海航国内航线,第一次坐他們的長途機,服務規格就高得多了。邮轮的客源主要是美国人,美國国内三大航线割价竞争得太利害了。Douglas Wald曾observe说欧洲航线比美国航線贵的原因之一,是欧洲补给太贵,可是在西雅图超市,一条方包也得3.50美元!所以,当我看到船上自助早餐的供应如此丰富时,我不禁要大叫超值,甚至擔心Princess賠本。国内航线不论邮轮或航空,都往往便宜得过度,所以我同情他們。在四星船中,公主的餐食还是较好的。国内航线也多家庭客還有年輕人,不像飞到欧洲的美国客,较有钱也较老!

 

第三天近中午抵Juneau,阿拉斯加的首府,晚上十时才开船。我七时半就起床了,为的是驻船的Naturalist说必然看到鲸鱼,我没看到倒也不可惜,因为海上的鲸鱼只会像远处的一条浮木,不上镜。早上天阴,气温颇冷,不像我过去三次都在七月游阿拉斯加,记忆中的天气都是阳光普照和 ‘凉’而不冷,也许游阿拉斯加还是六、七月较宜?在Mendenhall  Glacier,Juneau 的 ‘市內冰川(河)’, 冰川表面天然反射的冷氣使市內還有14度的溫度在此也許降到7度。

 

Juneau雖是首府之尊,可是繁華遠不如安卡拉治。市中心全是商店的購物街法蘭克林道,長度和我們的船只是差不多。商品除了T 恤外現在還熱賣鑽石和珠寶手錶,都是加勒比海同樣招牌的那幾間專門針對船客的商店。可笑的是這個只有幾十間店的鄉村,竟被宣傳為 ‘購物天堂’,而美國人卻又真正真金白銀大買特買,更有趣的是,很多店主和店員又都是從加勒比海到直布羅陀都看到的印度人。那天除了我們的船外還一口氣来了Westerdam,  Zuiderdam.  和Celebrity Infinity,近萬流動消費人口使市面頓時繁榮起來。

 

從市中心就有定班巴士直通冰川,二十分鐘的車程車費8美元。這倒是非常值得去看的,儘管後天在Glacier Bay就會滿眼都是冰川,可是在此你可以走得比較接近,并可平角(而不是俯角)拍照。要攝影冰川,陰天比大晴天更好。那裡也有不少行山徑,還有 ‘熊出沒注意’ 的刺激性提示,大可在此消磨一兩小時。可是準備不足冷得鼻水直淌,於是只得鳴金收兵敗走歸程。這是我第四次到Juneau,市上可說無甚新建設,和15年前我坐Crystal Harmony (是Harmony,沒錯) 來時大致一樣。我坐的那輛巴士也像用了15年,破爛程度落後於大陸的巴士。這次中午到埠晚上十時才開船,於是尚可晚飯後再往市中心看看。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第四天早上六時便到了Skagway,一個常住人口只有850人,郵輪季節人口加倍的小鎮,因為今天一共來了四艘巨輪,除了我們Golden Princess還來了Diamond Princess,和Zuiderdam及Infinity,這也就是說,四艘巨輪的乘客就有近萬人,船員上岸觀光的也有幾千。這個小鎮遠比Juneau有趣。單是遊客店也多得多,商品也較有特色,不但又是到處是印度店員,還有中國店員。更重要的是,Juneau只是像一個今天的小城市,Skagway卻像百年古鎮,全城都是兩層高的木屋,古色古香,有點像把狄士尼樂園的Main Street 真實化了。Skagway是美式城市的棋盤佈局,四面是青翠的山,中央大街也叫百老匯Broadway,因為古老建築物有特色,行人路也鋪設了木板,非常有觀光價值,主要是因為它不太像今天的城市。雖然天陰,可是天氣涼快(也許應說冷),使人留連。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到了Skagway,另一很多人必遊的節目(尤其我們在此有11小時之多),是坐火車走White Pass,到海拔幾近3000呎的加拿大的Yukon。這行程我已走過,記得到了終站就原車下山。這節目就是要看風景,反正有時間的話可以走一趟,沒時間不去也不是什麼損失。Skagway的地標是一間叫做Red Onion Saloon的酒吧,原來是當年淘金熱時期的妓院。今天酒吧員工穿上那時 ‘誘人的盛妝’ 迎賓。當年妓女得滿身披挂盛妝迎客,今天則穿得越少越能迎客,這是時代的不同。淘金熱時此地人口曾有三萬多。這個地方遠比Juneau有趣。

 

第五天早上七时,船抵Glacier Bay ,着名的冰川湾。这里只能每天允许两艘邮轮进入,所以并非每一航程都能游冰川湾,这是订船时要特别注意的。公主邮轮是Alaska最大的操作者,所以特多进入冰川湾的许可。游阿拉斯加的首要目的是看冰川风景,那就一定要游冰川湾了(不过,Tracy Arms也不错,Hubbard就不太理想了)。冰川湾也正是我这次四游的首要目的,所以我在早上七点便起床,穿上所有能穿的衣裳上甲板,以便眼观四方。登船当值的国家公园Ranger八时开始便作沿途介绍的广播。九时我们首先直达Margerie Glacier,并在非常靠近的距离停泊了几乎一小时。阵阵寒风真不好受,却未能降低任何人的兴奋,即使我已是第三次来。附近的Grand Pacific Glacier也许更大,但河面灰暗看上去也不壮观,所以每艘船都会 停泊在此。後来再去看的Johns Hopkins Glacier其实更壮观,但接近的水道布满浮冰,我们的船只能远观。可惜的是,在Margerie时甲板上挤满人,後来也许因为实在太冷 (夹着风有冰点温度的效果),也许很多人以为已看过精华了,甲板上的人便很多都跑到室內去喝那杯热咖啡了(道地的游客,不是真的旅行者)。他们想不到Johns Hopkins不但是更美丽壮观的冰川,沿途驶过冰海还经过几处冰川,风景更震撼。笔者最近刚乘邮轮去过北极,觉得这里的效果 ‘更像北极’。今天一天看的冰川可能多於南北极之和(一笑),阿拉斯加不愧是 ‘风景线的首选’。船在冰川湾一直流连到中午才离开,我们开走时看到Zuiderdam来接班,今天能进去的船就是我们两艘。这两天看到的Diamond Princess和Westerdam也许昨天已来过?也许明天才来?Infinity可能去Hubbard (没查证,但很多RCI船都走Hubbard,这里不是它们的地盘)?在阿拉斯加,公主和荷美是垄断性的,他们还办陆上旅游,经营旅行社、酒店,甚至火车。所以泊码头也能选有利位置,今次Infinity便吃亏。游阿拉斯加必须能游Glacier Bay ,或同样震撼但不一样的Tracy Arms(曾坐Silver Shadow来过),选航线时要特别注意。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晚餐试了Crown Grill,虽收25元订位费,食物质量一流。我吃了带子作头盘,汤,龙虾,和上等牛排,连盐的选择都有三种。意餐厅Sabatini’s收20元,这是因为扒房的食物成本肯定更高。我有奇想,要是住Suite,再吃公主一流的付钱餐厅,食住享受不逊於Crystal,而且还可能便宜得多。当然,Crystal的客群是上流社会,员工服务好得多(也许有些客会overtip,唉,我也会),可是公主船大活动多,表演的Show更好看。Golden Princess说是旧船但装潢如新,而且只有它和Grand Princess的Skywalker Disco是真正通过一条空悬的Walkway进入的,特别Spectacular。新船设计不同也许不是改进,而是节省。服务新猷则是船头最高的有利观景位置设The Sanctury,内进要另外收费。另外,套房客人可在Sabatini’s进早餐。这会不会是某种变相分级制的开始呢?No complaints,因为票价太合理而服务还算到位,所以公主肯定是我的Favourite邮轮公司之一。

 

第六天船抵Ketchikan,阿拉斯加的三文鱼之都,本市人口7千但郊区人口大约相同,这样的人口也使它成为阿拉斯加的第四城,可是今天来了四艘约10万吨的巨轮,还是Diamond Princess,Zuiderdam,Westerdam的重逢,登岸的人口已超当地居民。我们Golden Princess早上七时就到了,但中午就离开,有趣的是,像Diamond International 竟然六时开门。此店不愧是邮轮客杀手,在此和加勒比海的每个埠都有分店。卖表的店员说他们也免税, ‘比香港还便宜’,姑妄听之。不过,这里的购物比前两埠不论商品和价钱都似占胜。也要说Ketchikan可能是阿拉斯加最有趣的港口,光是看四艘巨轮头尾相接泊在市中心,已是十分壮观的景色。市中心就在邮轮的脚下。必游的是Creek Street,那的确是用木架建在一条溪流上的街。此地的 ‘名胜’ 是一间叫Dolly House的木屋:这里原是淘金热时代的红灯区,今天这间当年的鸡窦(妓寨)竟成了博物馆,入场费5美元。没什麽人去参观,但很多人把一美元塞进门口接待女孩的袜子上,换取和她拍照。似乎淘金热时的矿工和鸡就是阿拉斯加的历史文化卖点了。这是一个有趣的小镇,逛了三小时都逛得不够瘾。邮轮匆匆离开是因为要赶路。这样说从温哥华出发能比西雅图较省时。

 

最後一天的航海,晚上七时抵Victoria,十一时开船回西雅图。今天白天的节目包括参观驾驶室(The Bridge),烹饪表演和参观厨房,和船上商品的最後大减价(这船是推销不违余力的船)。从Victoria的码头往市中心只要步行25分钟,全市的活动焦点是Parliament大厦和Empress Hotel对面的小港湾,主要的夜生活就在这里进行,有手工艺品的市场,餐厅酒吧生意兴旺。这里港畔的Government Street是主要商业活动街道。虽然只有三小时去逛,其实也差不多了。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型城市。因为游客多,我们也与Westerdam再相逢,所以很多地方包括码头的穿梭巴士都可用美元。这个航线其实全在美国。次日7时船抵西雅图,结束了Alaska  Inside Passage的一周 ‘标准旅程’。

第四次乘郵輪遊阿拉斯加 - guzhenhuang - 古鎮煌的美食博客

後记及旅游窍门

以前走這航線大都是從溫哥華出發的,可是現在西雅圖出發的船幾乎一樣多。从香港到西雅图,绝对最适宜的航线是坐香港航空在北京转海南航空直飞西雅图的航线,既省时也省钱。这航线用的时间少於香港直飞洛杉矶或三藩市转机,也避免了可以 十分可怕 的在美国国际航转国内航之苦。我是海南航空国内航线的常客,海航是少数获Skytrax评选为五星级的航空公司,服务质量非常好。我坐商务客位,服务像坐头等位(我飞长途常坐商务位,我知道)。西雅图机场进市区,或者直抵公主邮轮停泊的不在市中心的91号码头,都有直达小巴,车费15元,不过小巴停泊處得通过停车场,要花点工夫找。坐的士也只是45元,车行约半小时。由於航班延误是常事,我主张先到一天,以免万一走了船。否则正常时间也仅有三小时多赶码头,会很赶。我在W Hotel先住一晚,意外发现他们竟有车子免费专送码头。

Viewing all 18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